“多虧村里有錢,把這條老路修好了,要不然這條路都沒人愿意走!”8月22日,宜秀區白澤湖鄉大楓社區張祠組隊長張愛師看著過往的車輛,一個勁兒地夸村里資金管得好、用得好。
1.5公里長的張圩路是一條村組老路,因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尤其是下雨天,道路積水嚴重,通行困難,老百姓出行極其不便。自年初開展黨員主題教育活動以來,大楓社區兩委深入走訪調查,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和建議,將此道路作為年度中心工作,社區黨總支書記親自抓,積極協調兩萬元資金,疏通了道路兩邊的溝渠、涵洞,對道路進行填補、平整、加固,有效解決了居民出行難題。
打通便民路,維修通組公路,全由社區集體出錢,群眾不掏一分錢,類似修路這樣的利民之舉,近年來在大楓社區屢見不鮮。“有錢辦事”是大楓社區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生動概括。“保持傳統經濟老底子、搭建資源整合新臺子、開辟經濟增長新路子、謀劃服務創收新點子”,大楓社區立足社區實際,努力做活四篇文章,不斷壯大集體經濟。
強化管理,保持傳統經濟老底子。集鎮門面租金是該社區傳統的經濟收入所在。為保持這一經濟收入的穩定性和新增長,社區對集鎮商貿市場進行了3次有效的集中整治,清除流動攤位22個,清理街道1000余米,整修新門面12間,新增個體經營戶11家。進一步完善配套服務,優化經營環境,加強管理。2014年將16個商貿市場門面房以有償租賃、轉讓等形式,承包給個體商戶,由社區統一管理、統一收取租賃費,僅此一項集體經濟年創收三萬元。招商引資,盤活集體閑置資產,也是該社區增加集體收入的又一重要途徑。社區先后利用閑置的5家小型廠房引進廚衛加工廠、家具廠等 9家,既帶動了產業發展,增加了居民收入,又增加了社區集體的出讓租金。
整合開發,搭建資源整合新臺子。充分發揮河塘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培植水產養殖業,通過拍賣、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創建村級所有、經營形式多樣的經濟實體,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村級集體收入。采取整合小河塘、構建規模養殖平臺的方式,積極引導、扶持8家養殖戶進行規模養殖、特色養殖。公開實行“競價”承包。通過公開欄等形式公開承包底價,動員居民積極參與競標承包,然后組織投標,誰出的價高就承包給誰。通過這種形式,每年河塘承包費收入由原來的8萬元增加到 12萬元。同時,社區積極打造新的農貿市場商業綜合體,占地面積達13余畝的綜合性農貿市場已于2015年6月破土動工,土地平整工作已經完成,建成后將有效帶動周邊商業發展,為集體經濟持續發展添加新引擎。
集思廣益,開辟經濟增長新路子。隨著省道S228線沿線和老集鎮形成商業發展的同時,也給社區環境造成破壞,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持生態,為此社區黨總支多次召開黨員大會,集思廣益,于2011年成立了保潔公司。通過企事業單位和沿街商鋪、攤販收取垃圾清理費每年創收10萬余元,社區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專人負責,既增長了集體經濟也為社區樹立了文明創建的良好形象。
產業調整,謀劃服務創收新點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區立足自身條件,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地理區位優勢,按照“面向市場,服務為先,因地制宜,規模發展”的指導原則,一手抓結構調整,一手抓民營經濟發展,社區集體和居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積極借鑒學習周邊村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成功做法,大力引進黃蜀葵、四季蔥等種植技術,采取自主經營、社區服務管理收益模式經營,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有償服務,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幫助農戶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或辦不好的事情,社區還掏腰包專門聘請專家將科技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免費技術指導,在保證經濟作物市場價格前提下,通過有償服務的形式增加集體收入。2014年種植四季蔥90余畝、黃蜀葵70余畝,社區集體一年獲利近四萬元。
幾年來,大楓社區集體收入途徑的探索和實踐,增加了集體收益,化解了矛盾,促進了發展。為了防止出現新的鋪張浪費,杜絕集體積累的違規使用,確保把好事辦好,社區更注重建章立制,從而確保形成長效機制。一是對社區增收資源建立了規范的臺賬,經審計之后,由社區民主監督委員會張榜公示,接受監督。二是對于土地出租,出臺了統一文本的承包合同,每一份合同都要在鄉財政所備案,鄉紀委、財政所牽頭,定期對社區資金使用、財務居務公開進行檢查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糾正。
(江浩 王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