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宜秀區楊橋鎮溪安村,地處小龍山畔,境內茂林修竹,溪流潺潺,被譽為“天然氧吧”。如今90歲以上的村民有8位,80歲到90歲的村民有35位,因為村中鮮有70歲以下的逝者,為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長壽村”。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近日深入溪安村探訪時發現,生態環境好、生活習慣好、為人心態好是當地壽星們的共同點。
八旬老人做30個俯臥撐
王華義,1932年出生于溪安村。1992年退休后,不聽兒女的勸阻,堅決要求回到他的出生地溪安村。王華義說, 年來,23 自己連個頭痛腦熱的病都很少,就得益于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我都83歲了,一口氣還能做30個俯臥撐。”王華義一邊說著,一邊竟在慕名來探訪的記者面前現場“表演”了起來。“小時候,溪安村還是比較窮的。”王華義說,自己曾跟著奶奶要過飯,當時最大的愿望是進城當名工人。“通過努力,自己后來在一家水泥廠,先當工人,后當了廠里的領導。”王華義當退休后決定要回老家時,三個兒子與一個女兒均對我還鄉一事提出反對意見。”““回鄉后,一邊當農夫,一邊為村里義務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王華義說,隨著年齡漸長,干體力活逐漸少了,但自己仍堅持每天繞村溜達不停,平時打掃衛生,暑假宣傳防溺水,天干物燥時講防火施救,好像有干不完的活。“在我們村里,70歲以下的都不算老的,還要種地呢;80歲以上的也不稀罕,好多人還都幫著做家務;只有90多歲才算得上長壽了。”談起養身心得,王華義表示,除了環境、心態,還要有好的生活習慣,鍛煉需持之以恒,“ 飲食需切記不能貪”。
九旬老太還能提井水
王華義屬猴,與村里95歲的王氏相比,王華義算是“小猴”,因為他與1920年出生的王氏相比,整整小了12歲。
當王華義帶著記者來到王氏家中時,王氏正靠著門框休息。王氏雖聽力不太好,但說話口齒清楚,記憶力驚人,都記得王華義上一次來她家的時間。
王氏說, 歲嫁到溪安后,16 生養了七個兒子。
王氏65歲的大兒媳程秀文說,婆婆勤勞好動、性情隨和、生活習慣規律,特別是為人好,很少生氣。做了幾十年王氏的媳婦,“ 她都沒跟我紅過臉。”“婆婆雖然95歲了,仍能自己穿衣、洗衣。”程秀文說,這些年來,婆婆堅持自己提井水洗自己的衣服,幾乎不要別人洗她的衣服;飲食方面,婆婆則喜歡吃鲊肉與小青菜。
老人們都有健康檔案
環境良好,長壽者眾。溪安村村支書金磊說,溪安村有村民528戶,如今90歲以上的村民有8個,80歲以上的村民有35個,因為村中鮮有70歲以下的逝者,為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長壽村”。經常有人問:為什么村里會有這么多長壽老人?”“
金磊說,自然環境誠然是長壽的必備條件,以粗糧為主的飲食是輔助性因素,而這些老人的平靜內心,也對長壽起著關鍵作用。“溪安村人長壽,關鍵還在于他們良好的村風民風。”金磊說,在這里,村民們和睦相處,同村如同家。
金磊說,隨著條件的改善,現在村的醫療衛生條件也不差。村里為每一位老人均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個季度,村醫務室都要給年長的老人量血壓,檢查身體。方華 陳森 本報記者 蔣六喬 攝影報道王華義一口氣能做30個俯臥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