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鄉村勁吹文明創建風
近日,記者在宜秀區鄉村經歷了一次“文明不文明,看看農村心里明”的采訪歷程,體驗到文明創建之風正在向基層延伸,向農村延伸。
楊亭村 創建面貌喜洋洋
12月13日,記者走進宜秀區五橫鄉楊亭村,只見所有的鄉村道路,都變成了水泥路,一幢幢黛瓦白墻的徽派建筑建于山腳、溪旁,體現出徽派文化的傳承。一位年過七旬的村民,指著村里的景觀花圃說:“以前,這里是豬圈雞籠,現在卻變成了花圃,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很多很多,在外打工回來的年輕人,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的家鄉了。”
據當地村民介紹,以前,楊亭村境內灌木叢生、垃圾遍地,讓人難尋立足之地;自從宜秀區政府開始實施,以“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為內容的創建工程后,該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明創建所形成的美好環境,讓村民意識到文明的重要性,漸漸地隨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亂擺亂放、鄰里吵架的現象減少了,處處展現出和諧的氛圍。
從表面看,楊亭村的嬗變是件個案,其實并非如此,記者在宜秀區進行采訪時,所到之處無不體現文明創建的氛圍。據該區文明辦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宜秀區把城鄉一體化建設,作為鄉村文明行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并以美好鄉村建設為抓手,以鄉風文明為目標,以“好家風、好家訓”為重點,打造鄉風文明的新農村。
小龍山 龍山鳳水惹人戀
當日,記者走進羅嶺鎮小龍山社區,漫步間,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因為這里的道路不僅干凈,而且道路兩旁還點綴了花草,只見古樸的村落與成片的樹林錯落有致,整個村莊如同點綴在山水畫卷之間,讓人留連忘返。
在村民朱感民的家門口,他笑吟吟的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村里不但修了路、安裝了路燈,而且實施了綠化項目,使公路兩邊變成綠油油的景色了,節假日來游玩的客人也多了起來。”
據小龍山社區負責人介紹,該社區是2015年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他們在實施文明創建過程中,本著“以人為本” 的理念,從群眾最迫切、最希望、最突出的需求入手,強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目前,小龍山社區依托精準扶貧政策和農網升級改造工程,建設了2處水沖式公廁,鋪設了2.3公里雨污分流管網,建成環新屋組至大樹林組寬4米的環組道路3400平方米、環組到戶水泥路28000平方米,安裝路燈90盞,安裝柵欄540米,鋪設草坪0.6萬平方米,栽植各類樹木1.4萬棵,修建綠化廣場4處2000平方米,新建健身休閑廣場3處1100平方米,對旅游景點移動信號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實現了全覆蓋。同時,該社區還注重開展文化墻工程建設,在主要道路兩旁,新建文化墻1000平方米,宣傳村規民約,倡導文明新風,把墻景美化作為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行之有效的載體,描繪出和諧的新農村景象。
妙山村 甜蜜日子暖人心
當日下午,記者來到2016年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羅嶺鎮妙山村,所見農家院落都收拾得井井有條,鄉村公路也被打掃得干干凈凈,文明景象展現眼前。
妙山村黨總支副書記汪旭升告訴記者說:“為了將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做到入腦入心,他們將環境整治項目納入村規民約,通過會議程序,采取“月月講、天天講、時時講”的辦法,使村民的之明意識得到潛移默化,漸漸地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生活習慣。”
據妙山村村民劉燕介紹,通過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提高了村民衛生意識,眾多村民不僅維護好自家房前屋后的衛生,還自覺當起了村里的衛生監督員。汪旭升高興地說:“現在,大部分村民都會主動伸手去撿起道路上的零星垃圾,看到亂堆亂放垃圾等情況,也會第一時間向村委反映。”
目前,妙山村已建成一處垃圾收集轉運站,并按照“戶集、村收、鄉鎮轉運”的處理方式,成立了一支環衛隊伍,建立長效垃圾轉運機制,做到日產日清。同時,該村在重要路口、人員集中地帶,新增30個垃圾桶,以便村民處理垃圾。
為滿足當地村民文化需求,該村還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定期開展送戲下鄉、科教影片放映等活動,吸引村民前來觀看,以豐富其業余生活,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據了解,該村還經常開展各種志愿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在妙山村采訪時,當地村民總是笑盈盈地說:“我們村里現在不僅環境美了,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了,日子是越過越好了”。透過這甜蜜的語言,記者深刻的感受到,鄉村蕩起文明風,村民日子變甜蜜。
(嵇奕華 胡玉堂 宣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