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宜秀區政府工作報告
日期:2016-02-26 11:15:07 來源:宜秀政府網 點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二五”發展及2015年工作回顧
“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務實創新,砥礪前行,圓滿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任務,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令人鼓舞。
——這五年,綜合實力大幅攀升。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過50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4.6億元,均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02億元,增長3.6倍,由全市末位前進至第7位;2個鄉鎮(街道)財政收入過5000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3.1∶57.1∶29.8,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3.9%。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等支柱產業快速發展,規上企業64家,產值超億元的29家。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土地流轉率達5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64家,省級農林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創建省級優秀旅游鄉鎮4個。
——這五年,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城市建設累計投入25億元,新增建成區10平方千米,城鎮化率達到50%。建成獨秀大道等一批城市快速通道,新改建城市道路33千米、雨污水管網70千米。37個市屬重點項目完成征地2.1萬畝,拆遷150萬平方米。城市自來水、燃氣管線、公交線路、農村清潔工程鄉村全覆蓋。新改建農村公路190千米。水利基礎設施累計投入3.5億元,完成二石河、區大圩段中小河流治理及25座在冊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改造提升小型水利工程719處。森林覆蓋率、城區綠化率達到39.9%、48.1%,獲批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各1個,省級生態村6個。
——這五年,開放創新活力增強。順利實施了市場監管、醫藥衛生等重點領域改革,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外向度持續提升。累計引進市外資金160億元,實際利用境外資金2.65億美元;新注冊登記企業1973戶、個體工商戶4555家。獲批省著名商標12件、市知名商標36件、安慶名牌27件。新增專利540件,獲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
——這五年,民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民生工程累計投入財政資金8.29億元,新增就業1.8萬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8倍。全面構筑社會政策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體系,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政策全覆蓋。共建設還建房9400套、98萬平方米,3萬群眾喜遷新居。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92.2%,保持全省領先。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均全省有位。
——這五年,宜秀形象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臺階,生態環境展現新面貌,龍山鳳水宜秀怡人。先后跨入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國家級科技縣區、全國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區、全國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省級生態區、省教育強區、省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區、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省社區矯正工作示范區、省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區等先進行列。

過去的2015年,是我們爬坡過坎、迎難而上的一年。
一年來,我們善謀敢拼,穩增長目標順利實現。工業經濟穩中提質。完成工業投資43.5億元,增長29.8%;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25億元,增長8.3%,增幅均居全市前列。新進規上企業12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獲批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家,“兩化融合”企業2家,列入市級重點扶持的工業企業142家。特色農業穩中提效。楊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爭取專項建設基金7000萬元,雙山湖雜交鲌魚良種選育與生態養殖關鍵技術國內領先。新增省級示范農機合作社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專業合作組織9家、家庭農場8家;流轉土地1.1萬畝;獲批省級農林科技成果3項。羅嶺鎮農村土地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基本完成。服務業發展穩中提檔。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億元,增長12.3%;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4億美元,增長23.6%。新增限上企業6家。556電商園網上交易額突破億元,智慧產業園成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北部新城大學科技園獲批省級服務業集聚區。
一年來,我們轉型升級,發展質量有效提升。重大項目穩步推進。獲批國家和省投資項目36個,爭取政策性資金6800萬元。完成億元以上項目投資41.8億元。七匹狼商業街、三鑫創新產業園等項目加快建設。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6個,實際到位市外資金48.6億元,境外資金2994萬美元。園區發展行穩致遠。大橋開發區完成投資29.6億元,規上工業產值、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占全區56%、87%、71%,建成標準化廠房10萬平方米,綜合實力躋身全市同類園區前列。置地·百悅府、漢明伯爵酒店綜合體啟動建設,南翔精品裝飾城主體完工,英德利二手車市場投入運營。加寶食品工業園、556電商園引進企業67家。北部新城區規劃提升暨單元規劃出臺,一中龍山校區項目啟動,一院龍山院區影像中心開工建設。大龍山林場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已報國家。創新發展蹄疾步穩。債務管控和化解取得突破,爭取省政府置換債券資金4.72億元,債務率下降。成功申報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項目15個,總額8.46億元,居全市前列。國有資產登記全面完成。城鄉規劃管理服務工作優化,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扎實開展。大橋開發區工業項目行政審批權有序承接。出資2000萬元設立小微企業過橋資金池,為4家企業解決過橋資金1830萬元。成立各類行業協會10家。
一年來,我們匯智聚力,城鄉一體加速融合。大宜城征遷創佳績。大橋街道、白澤湖鄉、大龍山鎮勇當征遷排頭兵,完成新河水系、外環北路、一院龍山院區、電廠二期等重點項目征遷任務,征地3636畝、拆遷45萬平方米。宜游宜秀掀熱潮。醉美五橫、戲鄉羅嶺、大美楊橋、浪漫龍山等精品旅游線路相繼推出。年貨展、郁金香花展、梨花節、葡萄節、美食節、河蟹節、觀鳥節等25場特色活動成功舉辦。龍山第一剎、靈山石樹景區獲批3A景區。五橫鄉獲批安徽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楊亭村、余灣村分獲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稱號。兩鄧故居成為首批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美好鄉村展新顏。改造升級縣鄉道路7.5千米,新建村級道路40千米,完成六0六橋至宣店段修建工程,五虎路建成通車,22路公交車經虎山村延伸到兩鄧故居和花溪茶谷景區。首次獲批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爭取資金1660萬元。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加固危橋2座。改造危房800戶。集體經濟收入達百萬元的村(社區)12個。生態建設步伐快。五橫鄉入選國家級生態鄉鎮典型案例。新增省級森林村莊3個。命名“生態綠園”單位26家,掛牌古樹名木101棵。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獲批試點建設,龍珠山、鵝公山山體修復完成。森林防火進入常態化管理。殯葬改革穩步實施,青山白化有效治理。
一年來,我們擴面提標,發展成果普惠于民。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77.2%,民生工程考核居全市前列。創建市級充分就業社區3家,省級陽光助殘就業扶貧基地1家。建設還建房4126套、39.9萬平方米,圣埠三角島、機場大道東側一期棚戶區改造實行房票安置。“先住院、后付費”模式平穩運行。教育“改薄工程”年度考核全市第一,羅嶺初中中考成績居全市農村中學之首。《龍山鳳水》文化叢書(首卷)出版發行。區廣電局、黃梅村農民文化樂園均獲第六屆全國“雙服務”先進集體稱號,羅嶺鎮獲評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年送戲下鄉50場,農村電影公益放映396場。社會治理成效顯著。 “六五”普法通過市級驗收,創建復核省級規范化示范司法所3個,受理法律援助273件。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推進,黃梅村獲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首批通過省級驗收。違法建設防控有力,拆除存量違法建筑5500平方米,區城管執法大隊獲省城管系統文明執法先進單位。改造提升農貿市場3個。社會治安形勢良好,成功創建無傳銷區,五橫鄉獲全國無邪教示范鄉鎮稱號。信訪工作責任目標管理獲全省優秀。區佛協、道協換屆工作完成。安全生產形勢平穩。人民武裝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工作保持省、市領先,區人武部取得省軍區全面建設標兵單位“三連冠”。應急管理、外事僑務、統計、檔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一年來,我們堅持“三嚴三實”,自身建設得到加強。“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扎實開展,全年集體學習21次,始終強化“四個意識”,做到“五個看齊”,嚴格依法履職。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加強與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聯系,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7件、政協委員提案56件,辦復率100%;回復網民和“1584熱線”反映的問題450件。區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區、鄉政府“兩單”制度建立運行。實行政府工作派單制,政務督查重點工作81項。設立區農民工維權中心,清欠農民工工資1470萬元,政府部門年初確定的75件實事全部完成。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審計監督、行政監察力度加大,政風行風持續好轉,“三公經費”明顯下降。區政務大樓獲國家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稱號。
各位代表!難忘五年征程,我們一路艱辛付出,戰勝了地震災害、防汛抗洪、森林防火等困難險阻,廣大干群立得住、沖得上、打得贏,鳴奏了眾志成城的交響曲;難忘五年征程,我們一路凱歌奮進,繪就了“品字型”布局、“四大戰略”、“五大宜秀”的美麗畫卷,全區上下爭先進、創樣板、扛紅旗,譜寫了振翅騰飛的新篇章。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只有實干實做才能興區興業,只有創新創造才能爭先進位,只有敢闖敢拼才能攻堅克難,只有善謀善抓才能特色發展,只有聚心聚力才能放飛夢想!五年的開拓進取,五年的發展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駐宜秀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在我區創業的投資者、建設者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優、增速不快仍是基本區情;產業層次、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和融資力度仍需加大。對此,我們必須采取切實的舉措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奮斗目標及主要任務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必須以搶抓機遇的銳氣、敢于擔當的勇氣、滾石上山的豪氣、爭創一流的志氣,開創“十三五”宜秀發展新局面。
“十三五”發展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實施工業強區、生態立區、創新活區、開放興區的四大戰略,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穩中求進、又好又快發展不動搖,全力推進“五大宜秀”建設,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超8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破1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5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過45億元。著力構建產業轉型引領區、百姓生活幸福區、生態文明示范區。
主要任務是:
一是創新驅動,全面提高發展質量。著力加強供給側經濟結構性改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全力打造2-3個全市重點產業集群,培育產值超10億元企業5家,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9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0%。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力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32%以上。堅持農業特色發展,推動三產融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6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0家。
二是統籌協調,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大橋開發區打造產城一體、產業集聚、創新創業的孵化平臺。北部新城區打造科教園區、品質新城、雙向開放的重要高地。龍山鳳水打造生態宜居、風光宜人、綠色宜業之地。大龍山鎮打造經濟重鎮、特色名鎮、全省強鎮。五橫鄉打造全省知名城郊生態休閑旅游集聚區和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區。羅嶺鎮打造生態友好、商貿繁榮、地域文化鮮明的花園重鎮。白澤湖鄉打造都市慢城、魅力水鄉。楊橋鎮打造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省一流的城市花園中心鎮。大橋街道打造宜居家園,融入產城一體,創新城市管理。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
三是生態優先,著力保護青山綠水。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區,羅嶺、楊橋、大龍山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依托“三湖兩山一國保”,建設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遺址公園。五年植樹造林5萬畝,建設生態景觀廊道50千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1%以上,境內湖泊、河流水質保持Ⅲ類以上標準。
四是開放先行,推進外向型經濟發展。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加強與日韓、歐美交流,與臺灣經貿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力爭五年引進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0個,累計完成招商引資200億元。培育主板上市企業3家以上、“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以上。建設眾創空間和創新創業社區8個以上。
五是民生共享,促進社會文明和諧。五年累計新增就業崗位2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精準扶貧,確保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完成200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普及十五年基礎教育。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打響書畫、戲曲等傳統文化品牌,培育2個以上文化產業基地和特色園區。優化計生服務,推行醫養結合,發展健康養老產業。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創新社區管理,保持社會和諧有序。
三、著力抓好2016年各項工作
綜合考慮,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人口自然增長率、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完成市下達任務。
為此,我們將著力抓好5大任務,打好18項重點之戰:
(一)實施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575”工程
打好新興產業提標之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工程、高端制造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加寶食品工業園、英德利機械制造產業園、三鑫創新產業園、556電商園等專業“園中園”,引進不少于20家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入駐,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2億元。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0個,發明專利申請量200件,省著名商標2件,力爭馳名商標零的突破。
打好現代服務業提速之戰。服務林安物流、海吉星等大型商貿物流園建設。壯大外向型經濟,實現實體外貿企業進出口總額5000萬美元以上。培育電商企業5家,其中網上交易額超5000萬元的1家。新增限上企業6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1億元,增長11%。建立信用宜秀網絡平臺。
打好現代農業提效之戰。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楊橋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動農業 “互聯網+” 經營,建設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5家,新增農業產業聯合體3家,市級以上農業經營主體24家,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打造楊梅、葡萄、柑桔等特色農業莊園10處,新增休閑示范基地8家,稻田綜合種養1000畝。組織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
(二)推動項目、招商和融資工作
打好重大項目落地之戰。開工建設37個市級億元以上重點項目,計劃投資47.2億元。全力推進一中龍山校區、一院龍山院區、高速互通遷建等項目建設。繼續做好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項目申報工作,確保25個獲批項目按時開工。
打好招商引資拓展之戰。完善招商項目異地落戶辦法,引導招商項目按“園中園”功能定位分類入駐。積極對接央企、國企和知名民企,招才引智,招大引強,招精引特,全年引進10億元項目1個,億元以上項目13個。
打好中小企業幫扶之戰。完善全區經濟運行分析調度機制,加強各類企業監測預警,繼續開展干部駐企幫扶活動。擴大小微企業共贏聯盟規模,兌現企業發展獎補政策,發揮企業過橋資金池作用。推動“四下”企業向“四上”企業轉變,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4家以上。
打好融資發展突破之戰。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全面合作,實現融資工作進入全市前列。推動政銀擔企對接,幫助企業融資3億元。組建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1家,籌建村鎮銀行1家,培育6家企業掛牌(上市)。
(三)完善“品字型”發展布局
打好大橋開發區產業集聚之戰。完成標準化廠房建設36萬平方米,加速形成“一區多園”發展格局。推動旺旺五期、小龍人食品、中創工程卵磷脂、中創生物亞油酸等食品產業項目,中船動力智能設備、永安電子智能計量生產線等智能制造項目建設。加快獨秀大街商業集聚區建設,實施好15條37.6千米主次干道“五化”工程。
打好北部新城區品質提升之戰。深化校、地、企合作,促進產、學、研融合。推動宜秀藍灣、龍城國際、舜天等商居項目開工建設。引進1家城市綜合體。加快四石河整治一期、宜秀大道延伸段、鄧石如路、華東高鐵安慶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建成運營公共自行車項目。
打好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園加速發展之戰。打造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和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實施環大龍山溪流水污染防治項目,爭取烏龍溪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國家資金支持。以PPP模式實施環石塘湖基礎設施建設。創建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推進機場大道延伸線、濱湖路建設。啟動余墩至靈山石樹6平方千米的規劃和建設,提高余灣美食一條街規模檔次。
(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
打好基礎設施完善之戰。改造提升縣鄉道路15千米,村級道路40千米,重點景區道路10條15千米。完成5個老舊小區改造。爭取開通獨秀園至嚴鳳英故居公交線。完成4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改造楊橋、羅嶺、五橫3座垃圾中轉站,建設5座公廁,改造300座戶廁。
打好棚改攻堅之戰。完成206國道宜秀段、獨秀大道二期周邊、中山大道北片等棚戶區改造項目征遷任務,征地4400畝,拆遷房屋面積100萬平方米。完成永林小區一期、鳳水花苑二期、C-4A區等還建房建設和南山園三期回遷安置工作。
打好美麗鄉村整體推進之戰。發展一村一品,打造一村一貌,培育一村一魂,加快中心村建設由“以點為主”向“由點到面”轉變,完成3個鄉鎮政府駐地行政村、3個省級、6個市級、6個區級中心村建設任務。新增集體經濟收入百萬元村(社區)6個。堅持不懈辦好25項節慶活動。創建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鄉村旅游集聚區、3A級旅游景區各2個。
打好國家級生態區創建之戰。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森林城鎮1個,省級生態村3個,全力爭創國家級生態區。完成造林1萬畝,森林蓄積量增長2萬立方米,繼續創建 “生態綠園”30家。推進石塘湖備用水源環境治理,完成“創模”年度任務。創新城市管理和文明創建體制機制,開展裸露地塊治理,抓好大橋連接線、大寨溝、谷橋大溝、寧安高鐵等周邊環境綜合整治。
(五)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打好精準扶貧實施之戰。制定全區“兩年脫貧、三年鞏固”實施方案,建立貧困戶基本臺賬和每戶具體脫貧計劃,落實“部門包村、干部包戶”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定點幫扶責任。制定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規范項目資金管理。實施8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力爭每個貧困村至少有1個產業,確保脫貧2700人。
打好民生工程爭先之戰。實施好各項民生工程。推動國有林場改革。建立企業用工和失地農民就業聯動機制,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800個。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健全社會救助和殘疾人保障體系。推進4個社會化養老服務項目建設,開展12所農村敬老院、1所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機構星級評定和創建工作。
打好社會事業發展之戰。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辦好學前教育,遷建光明小學、圣埠小學等學校,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集團化辦學。創建國家級健康促進示范區和省級衛生城市。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加強優生優育服務。建設全區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建成葉篤正科普紀念館,出版《宜秀年鑒》。
打好社會治理創新之戰。建立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管體系和專家會診評估制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加大隱患排查整改。創建安徽省食品藥品安全城市。完善防震減災應對防范體系。推動社會服務信息化管理,建設智慧社區3個。做好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和社區矯正工作,加強普法宣傳,開展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工作,深入開展“雙擁”共建。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作用。扎實做好檔案、人才、編制、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應急管理、老齡、殘疾人、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四、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在“四個自覺”的基礎上踐行“三嚴三實”,努力建設法治、創新、高效、廉潔政府。
依法行政。尊法、守法、學法、用法,善于用法治的理念做決策、用法治的手段辦事情,推進依法治區。推行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切實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深化政務公開。
拼搏創新。始終保持拼搏進取的精神狀態,堅持“有牌就奪、有旗就扛”,工作爭創一流。把握國家政策導向,挖掘政策紅利,找準發展契合點。借鑒先進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強化“比學趕超”意識,創造性開展工作。勇于直面矛盾,對歷史遺留問題、困難問題,成立專班,攻堅破難,敢于負責。
務實高效。繼續推行工作派單制和領導領銜制,分工負責,掛圖作戰,嚴格督查,定期通報,以“釘釘子”精神,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優化服務方式,為基層解憂,為企業解困,為群眾解難。制定精細化、科學化目標管理制度,嚴格考核,獎懲分明。
清白清正。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加大廉政建設責任追究力度,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嚴格預算管理,嚴控“三公”經費,嚴管“三資”運行,完成公車改革。加強行政監察、財政監督和審計結果運用,強化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監管。堅決整治懶政、庸政、怠政,打造勤勉敬業、風清氣正的政務環境。
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同志們,潮平岸闊風正勁,揚帆起航正逢時,讓我們在中共宜秀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區人民,只爭朝夕,勇往直前,為順利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書寫宜秀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奮斗!
上一篇:省文化廳到我區檢查指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
下一篇:全市首家水果類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楊橋朱紅桔”通過初審并進入公示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