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我省實施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中小學校園寬帶接入、多媒體“班班通”配備、網上在線課堂開通等信息化手段陸續覆蓋農村學校。在羅嶺中心校,80后教師龍鵬飛2011年創辦了 “彩虹橋·親子工作坊”網站,在這座“彩虹橋”上,每一位留守兒童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個人主頁:教師每天用相機拍下孩子們在校園的影像和他們的作業上傳到網頁,供家長查閱,實現親子網上互動。(陳婉婉)
近兩年,智能手機普及之后,龍鵬飛又利用課余時間開發了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彩虹橋”客戶端。現在,遠在他鄉的家長,在收攤之后、勞動之余,隨時掏出手機,點開客戶端,就能看到孩子的即時信息,知道當天的課堂上教授了什么知識,校園里在舉行哪些活動,也可以見縫插針地在網頁上跟班主任聊上幾句。為了促進親子交流,“彩虹橋”上設立了幾個專欄,如在“向父母匯報”專欄里,鼓勵孩子們多發掘自身優點;在“秘密花園”專欄里,孩子可以匿名盡情吐槽……到目前為止,該校“彩虹橋”網站上已陸續上傳萬余份風格各異的學生網頁,成為孩子們珍貴的電子成長記錄。三年級學生王騰說,每天最開心的時候就是通過“彩虹橋”和遠在福建的爸爸媽媽聊天,“感覺不曾分開一樣”。
“彩虹橋”不僅溝通了親子關系,還引入了很多優質教育資源。如“故事大巴”欄目中,龍老師把全世界優秀的視聽作品下載上傳到這里,供學生自選,近一個月的訪客數量就有500多人次,點擊量達到近萬次。除此之外,“彩虹橋”上還有很多名師的課程輔導視頻,供師生們共同研究學習,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師利用信息工具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對留守兒童的服務面也一下子從一個班級、一個學校擴散到一個鄉鎮,直至所有學生。目前,安慶市教育局已經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這項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