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幅水平趨向合理
剛出爐的經濟數據讓此前的市場預期吃了一驚。
一方面是CPI的環比回落0.2%,同比甚至跌破1%。據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分析,就環比來看,2月份全國平均氣溫明顯偏高,鮮菜供應充足,價格下降。此外,春節過后需求減弱,部分食品及旅游相關服務價格出現回落。而就同比來說,受春節因素和寒潮天氣影響,去年2月份價格基數較高,導致今年2月份CPI漲幅較1月份回落。
繩國慶指出,總體來看,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走勢較為平穩。2月份和1月份核心CPI同比分別上漲1.8%和2.2%,基本延續了去年的溫和上漲態勢。
另一方面,PPI同比上漲7.8%,突破7%的市場預期。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振霞向本報記者分析指出,PPI的上漲主要由兩方面因素所致:一是受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漲的影響;二是去年PPI同期價格過低,今年呈現恢復性上漲。而結合環比來看,從去年第三季度以來,PPI數據一直呈現上漲趨勢,表明實體經濟特別是傳統制造業的盈利能力在上升。
王振霞認為,綜合天氣和節日因素來看,CPI數據是完全可接受的,PPI同比和環比數據均表現為正值,說明中國經濟形勢正在逐步穩定。
滯脹條件不能成立
此次公布的CPI和PPI數據呈現巨大的差值,這一“剪刀差”也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價格上漲會傳導嗎?
“PPI同比上漲快,會讓大家擔心漲幅通過成本傳導至消費品上,最終影響CPI。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因為PPI主要由生產資料上漲導致,而CPI則受生活資料價格影響,價格的傳導作用不會明顯發生。”王振霞說。
而對于普遍關注的通脹壓力,王振霞認為,就CPI來看,市場需求趨向穩定,只要沒有大的經濟異常,不會出現明顯的通脹壓力。政府工作報告劃定的“3%左右”預期目標也有很好的實現基礎。
交通銀行(6.180, -0.05, -0.80%)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團隊也認為,在總需求并未大幅回暖、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的背景下,2017年通脹壓力并不明顯。
據多位專家指出,從通脹這一點來說,“中國經濟滯脹說”便難以成立。普遍認為,經濟滯脹有3大條件:一是物價高企,通脹水平很高;二是失業率處于高位;三是經濟低增長,停滯不前。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為1314萬,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全年經濟增速則為6.7%,居世界第一。在此基礎上,市場普遍給予今年經濟良好預期,滯脹一說已經喪失立足點。
經濟向好值得期待
除了價格的變動,PPI數據還反映了經濟結構轉型與改革的部分成果。
中國PPI從去年第三季度以來開始上漲,這被外界廣泛解讀為“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成效初顯,被擠出的過剩產能為工業品價格提升創造了空間。王振霞認為,“連續多月的PPI數據的確部分支持了這一判斷。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嚴格執行去產能的舉措,使能源資源類、金屬類、采掘、制造業等行業快速止損,實現經濟復蘇向好的跡象,的確非常難得。”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則指出,今年是供給側改革深化的一年,除了中央引導去產能規劃之外,對于節能環保方面的要求提高本身也起到了除產能的效果,不能達標的企業就會被關停。這雖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工業品價格持續上漲,但是對以犧牲環境來控制成本現象的一次性糾正。
中國經濟轉型的成果也受到外界的關注。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斯基認為,中國政府選擇了惟一正確的經濟增長轉型模式。他說,讓數千萬人成功脫貧就是一個偉大的壯舉,2020年我們很可能看到中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