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中國刺激總需求的經濟改革類似于‘開胃’,那么今天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類似于‘補腎’。”李稻葵為全場提供了最多的“笑料”,枯燥的經濟話題,被如此形象地表達。
除了笑聲,全球也有嚴肅的爭論,還有爭論后的共識。正如龍永圖在總結時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追求質量效益,手段是創新。
供給側改革重在增加活力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學界,供給側結構可能是被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庫普曼從一個外國專家的視野出發認為,以前在世界媒體上,多將中國經濟視作投資驅動、出口驅動的,現在中國尋求內生的需求,制造業從過去滿足國外的需求向滿足國內的需求轉變。
對此龍永圖也表示認可,他表示,歐美國家中低收入群體對于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有很大的需求,當時中國實行的是出口驅動的大戰略,在這方面是很成功的。
在龍永圖看來,隨著中國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就需要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產品,而中國暫時還難以滿足這些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升級需求,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解決的矛盾。
“可能在一般的媒體和百姓那里有點小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看來關鍵詞是‘改革’,關鍵詞不是‘供給側’,中國經濟的問題不僅是供給側,需求側也需要培養。”剛剛還平順和氣的討論因為李稻葵接過話題一下變得緊張起來。
李稻葵舉例解釋說,在共享經濟的模式下,有部分民眾素質不高,說明需求側出了問題,不是說沒人投資,需求側行為要規范,很多市場也需要培育。
不過,李稻葵并未在需求側上過多“戀戰”,很快便又回到供給的問題上。他說,2008年以后那一兩年搞的是總需求的刺激,刺激需求、減稅,那個有點像“開胃”,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補腎”,增加活力,經濟體要有活力,愿意投資、愿意開發新市場,所以是開胃和補腎的區別。
現場笑聲一片,連平時多以嚴肅一面示人的龍永圖也認可李稻葵的比喻,“開胃以后想吃的東西沒有,不想吃的一大堆,胃口開了問題越來越大,你的比喻挺好。”
看到大家對“補腎”比喻的贊同,李稻葵順勢追擊,繼續補充如何“補腎”。他提出,目前有一些產權保護做得還不到位,民營經濟有錢不敢投資了,或者跑到國外投資了,好東西跑到國外去了,就像鈣流失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補腎”,腎強了就有活力,有活力,就可以投資,投資了以后,供給側就改善了。
產業政策需對企業一視同仁
對于提高供給質量,林毅夫也是表示認可的,相對于李稻葵的妙趣橫生,林毅夫更喜歡用學術語言:“經濟發展是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我們要尋找差距,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產品自然離不開創新,創新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意。談到創新,李稻葵有話要說:“中國現在互聯網經濟很發達,創新創意并不缺,缺的是制度的創新。要放開手腳,讓制度創新能夠突破,這才能夠進一步拉動我們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有意思的是,雖然李稻葵提到制度創新,但他并沒有點破什么制度需要創新。這時林毅夫立刻接過話題說:“李稻葵講的我非常同意,要發揮企業家精神,也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比如華為成功的背后還是有產業政策,當時我們對進口計算機有相當多的關稅,讓國內組裝部件的企業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說到華為成功的原因,龍永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說:“我問過華為領導人,當時國內電信生產設備的企業都是國有的,華為只有“走出去”,在非洲、亞洲,后來到歐洲打開了自己的市場。華為開始的發展階段基本上是在國外大市場拼搏當中搞出來的。”龍永圖認為,產業政策是需要的,問題是產業政策的實施過程中要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
龍永圖總結說,解決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扭轉過去從追求數量到現在追求質量,質量和效益應該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標,在這個過程當中,手段是創新。
論壇結束后,庫普曼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追問時還提出,中國是一個非常獨特又龐大的經濟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需要判斷比較優勢所在的領域,并對此進行調整和改變,將它完完全全變成自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