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樊綱認為,資本對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將驅動全球化進程持續向前,而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到了需要走出去的階段。
中國經濟調整仍未結束
2017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第四季度同期上漲0.1個百分點。在樊綱看來,上述數據并非預示著此輪經濟調整已經結束。
在其看來,目前中國經濟低迷是一輪經濟周期的階段,而不是中國經濟長期結構性的問題所導致的。因此,不應該把一個周期中的低迷階段當成常態。他認為,從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將進入低谷徘徊期,但未來還會繼續進行調整。
“最近仍亟待解決的問題有產能過剩、庫存積壓以及杠桿率高等問題,而上述問題去年剛開始進入實質性的處理階段,還需要假以時日才能解決。”樊綱表示。
此外,他強調,中國特殊制度下導致的特殊經濟周期有特殊的方式進行調整,這個過程會相對較長。但樊綱認為,中國經濟調整并不意味著股市就會一直低迷。在 其看來,低迷時期的調整是整個經濟周期中資源配置的一個過程,很多市場經濟的機制在經濟過熱的時候是不起作用的,比如優勝劣汰,兼并重組。而如今債務重 組、企業重組、產業整合以及優勝劣汰等,對中國經濟長期的發展具備積極意義。
資本驅動全球化進程持續向前
談及全球化的問題,樊綱認為,最終驅動全球化的是資本,只要資本還想到世界各地去賺錢,那么全球化的進程就不會結束,但期間難免會受到一些利益的掣肘。
事實上,從過去的發展來看,發達國家受益于全球化,但如今發達國家內部一部分人受到全球化進程的負面影響,他們的訴求開始顯現,于是,全球各地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的人開始產生反全球化的傾向,尤其是貿易保護等。
但樊綱并不認為全球化的趨勢會受到大的影響,最基本的邏輯就在于,公司、企業的資本需要全球配置,需要到全世界進行資源配置,這個不發生改變,全球化的趨勢也不會改變。
樊綱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都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走出去。而中國已經到了需要走出去的階段,并且走出去的動力很強。因為中國儲蓄率一直居高 不下,現在仍然有超過40%的儲蓄率,這意味著中國的最終消費水平不是很高,而一味地進行國內投資一定會造成產能過剩,所以需要走出去。資本要在全球實現 優勢,無論是通過兼并重組還是“一帶一路”,一定要通過全球化實現。
中國外匯儲備減少是好事
談及中國外匯儲備的減少,樊綱直言,這是好事。在其看來,中國并不需要4萬億的外匯儲備。最早需要外匯儲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不受信任,但人民幣已經加入了SDR,這意味著人民幣將成為其他國家的外匯儲備。
樊綱認為,外匯儲備的減少,一方面是因為企業對外投資、“一帶一路”、居民換匯等正常現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熱錢”流出,在其看來,過多的“熱錢”會造成金融不穩定,這些資金應該讓其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