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逆周期因子的舉措起到了引導預期的作用。”受訪專家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人民幣匯率將表現出明顯的走強態勢。
人民幣匯率再創新高
5月31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盤即漲逾百點,盤中震蕩上行,16:30報6.8210,創去年11月以來新高,較上一交易日漲400個基點。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接連升破6.82、6.81、6.8、6.79、6.78、6.77六道關口,盤中一度創半年新高至6.7677。
在招商證券分析師謝亞軒看來,逆周期調節因子的引入,攤薄了收盤匯率和一籃子貨幣兩個因素對于中間價的決定作用,其政策意圖是希望人民幣匯率的走勢能夠更準確反映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減少順周期行為。
匯率根本上應由經濟基本面決定:一方面,美元整體走弱;另一方面,我國主要經濟指標總體向好,出口同比增速明顯加快,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
在招商銀行外匯首席分析師李劉陽看來,美元從5月份開始加速下跌,再加上昨日晚間歐央行暗示可能退出QE帶動歐元(1.1233, -0.0010, -0.09%)走強,美元進一步承壓。同時,在美元指數(97.0540, 0.0730, 0.08%)已顯示頹勢的時候,加息和縮表的預期也不能重新令美元創出新高。
“此次中間價報價機制調整被市場視為支撐人民幣匯率對美元補漲、并使人民幣匯率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的信號,從而在市場形成了較為一致的預期。”民生銀行高級分析員應習文對記者表示,而離岸市場深度較小,也更為敏感,其反應更為劇烈,可能是因為擁擠交易引發離岸人民幣資金面趨緊。
受離岸人民幣需求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香港離岸人民幣隔夜HIBOR漲1573個基點至21.07933%,為1月6日以來新高。
“這導致離岸市場空方撤退,離岸人民幣匯率大幅走升。”外匯交易員告訴記者。
逆周期因子初顯成效
謝亞軒表示,4月以來美元指數明顯回落,但人民幣中間價受制于低迷的收盤匯率未走出強勢,似乎的確呈現“順周期性”。近期中間價形成機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的措施即可視為對這一缺陷的彌補。
據謝亞軒統計,從4月初開始,美元出現一輪比較明顯的回落,美元指數從4月7日的100.71回落至5月5日的98.75,降幅達1.95%。而同期,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僅由6.8949升到6.8884,升幅僅為0.09%;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收盤價不僅沒有相應走升,還從6.8993貶值到6.9000。
因此,據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透露,針對這一問題,部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商通過一些具體的模型設置予以矯正,已在過去一段時間的中間價形成中有所反映。
在謝亞軒看來,這個“有所反映”體現在:2017年5月11日至26日,美元指數由99.6579回落至97.4092,降幅達2.26%;同期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由6.9051升至6.8698,升幅達0.51%;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收盤價由6.9035升至6.8610,升幅達0.62%。
在“收盤價+一籃子+逆周期調節因子”的新機制下,“預計短期內這會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強,而在下半年,如果美元重新走強,新的機制也會緩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壓力。”平安證券宏觀分析員張明表示,相比于之前“收盤價+一籃子”的機制,新機制下人民幣對籃子貨幣匯率可能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