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需求面來看,房地產和補庫存是此輪經濟復蘇的兩個主要火車頭。但在地產調控政策的壓力下,地產銷售和投資增速都已明顯放緩。PPI已連續兩月環比負增長,表明原材料價格正在走低,從而令補庫存周期臨近尾聲。而近期的金融去杠桿政策則令利率明顯上升,貨幣增速跌至20年來的新低,對實體經濟形成了一定緊縮效應。在生產面,工業增加值增速已明顯低于今年3月的高點,而有領先意義的財新PMI則在連續擴張9個月后,于今年5月跌回收縮區間。以當前趨勢而言,今年下半年我國經濟復蘇動能將逐步走弱,經濟增長將重新面臨較強下行壓力。
但如果這輪經濟復蘇就此終結,將不利于未來各項經濟工作的開展。因為此輪經濟復蘇已明顯改善了市場預期,增強了各方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促進了經濟的活躍。如果復蘇就此歸于沉寂,將挫傷各方對供給側改革和“L型底部”的信心,讓穩增長的難度加大。所以,有必要盡量延長此輪經濟復蘇的時間長度,穩定各方信心,為下半年十九大的召開營造平穩環境,也為長期改革推進構建良好氛圍。
為實現這一目標,宏觀政策需要有前瞻性,而不能落后于形勢。此輪經濟復蘇擴大了防風險政策的回旋余地,令金融去杠桿、規范地方政府融資等舉措有了更大施展空間。這些防風險舉措的確為長期經濟金融的平穩所需要。但也必須要看到,這些措施對短期經濟增長會有不利影響。相應地,其力度需要有前瞻性的調節,不可一味求緊。在方式上也需堵疏結合,在堵“后門”的同時開“前門”。
就金融去杠桿政策來說,關鍵是要把握好平衡。我國在儲蓄過剩的格局下,杠桿上升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不可過度追求去杠桿。而過去幾個季度的經濟形勢也表明了,經濟復蘇有利于杠桿的平穩。所以,去杠桿更應該有保有壓,引導杠桿加在風險較小的地方。具體來說,信貸需要寬松,為表外回表內留出空間;債市融資功能需要恢復,以實現“非標轉標”。而在真實利率因為PPI下行而快速上升之時,名義利率有必要做相應調整,以弱化真實利率上升帶來的緊縮效應。
就財政政策來說,關鍵在于促進基建投資的復蘇,以對沖地產下行帶來的壓力。如果要堵住地方政府不規范融資的“后門”,就需財政以其他更規范透明的方式,加大對基建的融資支持,以保證基建投資的平穩增長。相反,如果財政“正門”開得不夠大,規范地方政府融資的舉措就會帶來緊縮基建投資的后果,加大經濟增長的風險,最終也會導致政策難以持續。
總而言之,供給側改革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復蘇。但要看到,經濟復蘇并非理所當然,而是前期需求端擴張的結果。當前,既要用經濟復蘇營造的良好環境來推進結構改革,但也需要呵護復蘇的勢頭。二者間需要把握好平衡,而不可讓來之不易的經濟復蘇付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