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當前中國金融業面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做出了戰略部署,其中特別強調了去杠桿的重要性。會議公報明確提出:要把國企降杠桿放在重中之重。
去杠桿無疑是一個重要話題,但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國企降杠桿放在重中之重”,特別強調“國企去杠桿”,卻還是首次。
國企“去杠桿”怎么去?將如何推進?
為何強調“國企”?
國有企業負債率高,截至今年6月末為65.6%
為什么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專門強調了國企要去杠桿?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資產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一語中的:“國有金融機構多少年以來主要是支持國有企業,尤其是支持特大型、大型國有企業,中小民營企業想要從金融機構拿到錢相對困難。國有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之間這種千絲萬縷的先天關聯,決定了國有企業的杠桿高。從這個意義上,我國的金融風險主要集中在杠桿高的國有企業。去杠桿肯定是從國有企業著手。”
去杠桿該怎么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綜合經濟戰略研究部鐘春平教授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去杠桿側重化解企業負債,“企業為了發展,往往會通過貸款的方式向銀行借債,通過借債來擴大規模,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了‘杠桿效應’。”也就是說高杠桿體現在高負債率上。
那么,國企的負債情況實際上是什么樣的呢?
財政部7月25日發布全國國有企業經濟運行數據顯示,6月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434774.3億元,同比增長11.5%;負債總額941293.4億元,同比增長11.4%;所有者權益合計493480.9億元,同比增長11.7%。根據財政部的數據計算,到今年6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率為65.6%(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文宗瑜統計研究的數據則比官方數據高。他發現,有40%到60%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在90%以上;5%到15%的國企負債率超過95%;甚至還有一些企業負債率超過100%。 “只是現在信息不公開,看不到。從財務風險的角度,資產負債率超過40%就算高了,而我們多數國企的負債率這么高,很可怕!”
國企高負債原因何在?
除經濟增速下行外,還有體制方面原因
國企這么高的負債率是怎么來的?
“目前國企負債率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銀行貸款;另一部分是發行的企業債、公司債等。尤其在2008年中國推出了以‘四萬億’為內容的刺激經濟增長計劃以后,國企杠桿率急劇攀升。”文宗瑜說。
資料顯示,以“四萬億”為代表的財政刺激計劃的資金重點投向基建領域。在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僅占10%,只發揮了引導和撬動作用,信貸資金才是“大干快上”的主要推手。而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恰是加杠桿的兩大載體。
2008—2009年期間,伴隨著財政發力,國有企業在與之相聯系的金融、地產、通信、公用事業、交通運輸、采掘、鋼鐵有色等行業都快速加杠桿。這是導致這一時期國企負債率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很多人將國企的高負債率歸結于經濟增速下降。這有一定道理。
在經濟高增長時期,企業能拿到訂單、有業務、有利潤,高負債率對國企而言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基本面開始發生變化:傳統增長動力減弱,潛在增長率有所下降,過去接近兩位數的高增長很難再見。
“經濟增速下行,國企經營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這時候的高負債率就意味著高風險。”鐘春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一旦市場轉差,企業經營業績下降,盈利能力下降,高負債率的風險就會不斷顯現。
除了經濟增速下降這個因素之外,還有體制方面的原因。
文宗瑜認為:“企業是以賺錢為目的。但是,國企多年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主要目的是做大規模。因為國企的經營者是任期制不是終身制,企業規模做得越大,影響力就越大。影響力大了,或許就可以順利提拔當局長、廳長,或者省長、部長,至于國企形成的超額度負債問題,就不是他考慮的了。這就和地方政府官員追求GDP過快增長如出一轍,都是一個思維模式。”
企業的負債率越高,意味著負債規模越大,經營風險也越大。企業的高杠桿和高風險已成為制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企業去杠桿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國務院去年10月發布了《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與《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指出,須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國有企業降杠桿的考核機制,將降杠桿納入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國有企業的業績考核體系。
國務院國資委隨后采取多種措施推進國企去杠桿。
在日前舉行的2017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表示,國資委對一些高負債企業實施負債率和負債規模雙管控,通過預算、考核、薪酬、投資管理等方面聯動,加大管控力度。
“今年以來,我們在降杠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推動企業優化資本結構,鼓勵企業通過IPO、配股等方式從資本市場融資,改善資本結構,支持企業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推動企業通過存量的盤活,來籌集發展資金,盡量減少對負債的依賴。”沈瑩說。
盡管如此,從全國而言,國企去杠桿仍面臨不小壓力。數據顯示,2016年6月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259539.7億元,負債總額835497.2億元,據此計算2016年6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率為66.3%。而到今年6月末國企的負債率輕微下降至65.6%,下降幅度僅為0.7個百分點。
0.7個百分點的降幅跟全國工業企業負債率降幅持平。之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整體看,國企負債率降幅不大。”文宗瑜說。
解決之道在哪兒?
債轉股和兼并重組,更要深化體制改革
高杠桿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破解國有企業高杠桿困境,成為當下的重中之重。
如何降低企業杠桿,李克強總理曾指出,“有的要通過直接融資、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來推進”。
目前情況下,債轉股和兼并重組等方式是去杠桿的主要途徑。除此之外,在資產負債率不斷高企的情況下,一些央企開始嘗試設立專業投資平臺,通過平臺出資,協助解決企業債務危機來降低企業的負債率。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誠通”)為服務央企 “三去一降一補”,發起設立了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下稱“結構調整基金”)。中國誠通集團總裁辦公室主任竺小政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結構調整基金是服務于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投資平臺,承擔著推動國企國資改革、優化中央企業布局結構調整的重要使命,重點投資于央企、國企的行業整合、專業重組、優化升級、國際化經營等重大結構調整項目。
結構調整基金運行一年來,在支持中央企業及國有骨干企業擺脫困境、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比如,中鋼集團下屬子公司中鋼股份于2010年發行的企業債,因受中鋼集團整體債務危機影響,出現兌付危機(目前本息合計人民幣23.18億元)。為此,中國誠通遵照國務院國資委要求,積極與中鋼集團溝通,充分發揮市場化運作機制,出資協助中鋼集團解決債務危機。同時,結構調整基金高度重視風險防控,采取多種措施防控信用風險,爭取中鋼國際(9.640,0.34, 3.66%)股票質押擔保以及大股東回購等保障措施,確保基金資金安全,保障股東股權不受損害。
中國誠通接收的中冶紙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冶紙業”),債務重組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6月27日,中冶紙業金融債權人委員會本部板塊成員與中冶紙業簽署銀團協議,并于6月28日向中冶紙業發放銀團貸款,中冶紙業最后一批逾期金融債務得以妥善解決。
應該說,中國誠通發起設立的結構調整基金,為去杠桿提供了一個可觀測的樣本。
但是,去杠桿意味著痛苦的出清,對于諸多的國有企業而言,該怎么做才能夠避免經濟下行壓力下的高杠桿?
鐘春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首先,國有企業要提升風險意識,杠桿高意味著風險較高;其次,國企要減少盲目擴張。雖然國有企業獲取資源比其他企業相對容易,但是擴張要張弛有度,不能過度。第三,國企要盡量減少所謂的多元化經營。因為國企多元化發展后攤子會鋪得很大,業績難免會下降,大多數企業多元化發展之后業績下滑。
文宗瑜則給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加強企業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是加快轉型,加快產品結構的調整,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加企業的營業收入。第三,也是更重要的,要從體制上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公資本,進行產權多元化。非公資本拿了錢進來,成為股東,這樣各個股東都會對企業的經營進行監督,這有利于企業的機制轉換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