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正式發布。相比草案,本輪規劃期由此前的2030年改為2035年。城市空間結構由“一主一副、兩軸多點”,改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未來還將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以此對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定期評估、動態調整。
規劃期延長與“兩個一百年”銜接
此次總規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來編制,進一步強化“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
根據此前草案,北京城市總規的規劃期限為2016年至2030年,此次更改為2035年。
《總體規劃》確立了三階段目標。近期到2020年,規劃目標年2035年承上啟下,遠景展望到2050年,以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程更好地銜接。
近期規劃年限對應建黨100周年,到2020年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取得重大進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首都功能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到2035年,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優化,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構架基本形成。
同時,遠景展望呼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文化發達、社會和諧穩定的世界級城市群。
城市空間結構增“一核”“一區”
此次提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具體而言,“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區,即城六區,是“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地區,是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地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區。總規提出,中心城區要降低人口密度,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085萬人左右。“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兩翼中的一翼。
“兩軸”指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多點”是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5個新城。
而“一區”,是指生態涵養區,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密云、延慶5個區,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保護地和“大氧吧”,是保障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區域。
嚴守三條紅線 人口總量上限居首
新總規提出將嚴守三條紅線,即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以及城市開發邊界。
人口總量上限位列三條紅線首位,將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據全市可供水資源量和人均水資源量,確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后,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其次是生態控制線。具體而言,2020年全市生態控制區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初步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占市域面積的25%左右。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50萬畝。
城市開發邊界方面,2015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是2921平方公里,2020年要壓減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壓減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下一步將編制分區規劃和實施方案,依據各區功能定位和資源條件,分解落實減量任務,制定減量計劃。
焦點1 增章節支持雄安新區建設
根據此前草案,文本主體部分分為落實首都戰略定位、優化空間布局、科學配置要素、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六個部分內容。
新總規顯示,主體部分共分為八章,新增兩章,分別為第六章“加強城鄉統籌,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以及第七章“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對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包含在第七章內。
其提出,要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比翼齊飛的新格局。
將建立與河北雄安新區便捷高效的交通聯系。支持在京資源向河北雄安新區轉移疏解,積極引導中關村(7.550, 0.14, 1.89%)企業參與河北雄安新區建設,在河北雄安新區合作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
另外,促進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支持市屬學校、醫院到河北雄安新區合作辦學、辦醫聯體。
對此,市規劃國土委(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總規劃師施衛良說,本次規劃與以往有一個很大不同,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上升到國家發展需要的高度,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來規劃北京的未來,提出要努力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因此,規劃用專門一章來強調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支持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也作出安排。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李曉江表示,單設章節講京津冀協同發展,當時是在編制過程中,向京津冀專家委員會匯報的時候,專家們提出一個建議,專咨委的職責就是推動中央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所以協同發展是很重要的內容。
他說,以往的大城市總體規劃基本上只講自己區域范圍內的事,這一輪北京總規專門有一個章節講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創新點。這個創新點,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樣一個大盤子,擺脫了“一城獨大”、“一城獨優”的傳統發展模式。在講到北京“兩翼”時,一個是自己市域內的事情,一個是河北省的事情,恰恰說明北京的總體規劃不能只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要同時考慮好區域的協同發展,幫助河北來發展好雄安新區,本身就是幫助北京。
焦點2 設42項指標評估城市發展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是總規確定的城市發展目標。此次規劃還通過結合北京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超大城市發展經驗,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初步建立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評價指標體系,共42項指標,以此對城市發展目標進程進行評估。
據悉,42項指標涵蓋備受關注的人口規模、PM2.5控制等目標。
例如,北京常住人口規模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后,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2020年城六區常住人口控制在1085萬人左右。
生態方面,2020年全市生態控制區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焦點3 新總規首提減量發展理念
北京此次編制總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七次。
施衛良介紹,新版總規首次提出了減量發展的理念,改變了以往聚集資源謀發展的思維定式,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堅持疏解功能謀發展。規劃通篇貫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通過疏解功能帶動人口疏解,通過內部功能重組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實現城市功能和布局的優化,從而更好發展。
不止是減,中心城區提出了“三減、三增、三嚴控”的建設管控要求。“三減”指中心城區要減少常住人口規模,減少城鄉建設用地,減少產業用地;“三增”指增加居住用地,增加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用地,增加綠地等公共空間;“三嚴控”指嚴控規劃總建筑規模,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嚴控超高層建筑(100米以上)的高度和選址布局。
另外,本次規劃編制更加注重以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導向,聚焦了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大城市病”治理,從源頭入手綜合施策。
■ 背景
北京為何要新編城市總規?
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以來,規劃確定的2020年發展目標多數已提前實現,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北京已步入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行列。
但經過十年飛速發展,有些指標也早已突破了上版總規確定的2020年控制目標,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特別是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凸顯,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大城市病”十分突出。
與此同時,首都發展也面臨新的形勢和重大機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等重大戰略決策出臺,以及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這些都將對首都未來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需要從長遠發展角度進行統籌考慮。
最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新時期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為全面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系統謀劃和回答新時期“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課題,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北京市組織編制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