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為什么會出現辟谷之術?辟谷最早來自《莊子·逍遙游》里記載的一個神話傳說:有位神仙住在山里邊,長得特漂亮,不吃五谷,只吸空氣、喝露水就能云游四海。那么,果真食氣者就能長生?別逗了,古人都不認賬。南朝醫家陶弘景直言,不吃五谷只吸氣兒就能活的主兒,只有神仙和烏龜。
中醫古籍指出“平人辟谷”的危害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和奠基之作。這本書現在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靈樞經》,“平人絕谷”是其中第23篇文章。按《靈樞經·平人絕谷》的說法,人體腸胃的解剖結構決定了我們每天進食是有定數的,而且有個虛實交替的過程。
胃里有食物時,腸道就騰出地兒來讓胃氣流通;腸道充實時,胃就排空了,這樣吃進去的食物就能化成營養來滋養五臟和精神。人只要活著,氣血就得運轉,就得消耗水谷,即使不吃不喝也有排泄。所以,如果超過七天不吃也不喝的話,胃腸里的“存貨”沒了,人就必死無疑。正所謂“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這里面“平人”指的就是普通的健康人。在古代,辟谷是有錢、有閑的人才能干的事。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而是要吃“特定”的藥餌,這藥餌制作起來費金、耗力、搭工夫不說,辟谷期間還不能多活動,連話都少說。《史記》里講,漢代張良辟谷時就一年多沒出門。如此這般,平民百姓根本玩不起。而且,我們現在可以發現,古代辟谷方中多含朱砂、雄黃等有毒藥物,長期吃肯定會中毒,并不科學。
辟谷違背現代營養學的知識
古代平人不宜辟谷的理由,放在今天也都說得通。不少現代人因“吃多了”得的血脂異常、肥胖病、糖尿病、腸癌等“富貴病”,能否通過辟谷搞定?難!清代溫病學家王孟英有段話說得特別好:因過食導致的疾病,不能把罪過都算在五谷身上,再以絕食的方法來治療。從對人體有益而食性平和角度看,吃當年神農、后稷教咱種的那些谷物是最養人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醫家的共識。
現代營養學認為,人斷水比斷食死得更快。斷食至所有體脂和組織蛋白質耗盡50%時才會死亡,而斷水至失去全身水分的10%時就將死亡。因此,人只飲水可生存數周,但斷水5-10天即可危及生命。
另外,古人曾指出“安谷者生”。這“安谷”首先是“食飲有節”,節就是節律、節制,吃飯按頓兒、守點兒、不偏食,“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其次是“起居有常”,常就是恒定、經常。規律的生活包括進食,可使大腦皮層對機體的調節活動形成良性的條件反射,這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之一。“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更甭指望長壽了!
中國人講究中庸,做人做事太過、不及都不好。別說絕谷,就是吃少了都傷人正氣,“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也”。當然,暴飲暴食也不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講“三餐分配要合理”時更強調“食不過量”,也是此意。古今營養學界的主流觀點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
盲目辟谷養生對健康造成損害
您說我一門心思就想辟谷,會怎么樣?可以想見的結果是,首先您會餓得睡不著覺,“胃不和則臥不安”哪;其次您會感到焦慮、憤怒,情緒失控,“起居如驚,神氣乃浮”,驚就是一驚一乍、沒規律,餓大發了就會心浮氣躁,神氣都跑了,何來健康?更不用說饑一頓、飽一頓導致的血糖波動、營養缺乏這些副作用了。
辟谷養生不可取,節制飲食可以有,但最好是持之以恒、營養均衡地節制飲食,即限制能量的平衡膳食(CRD)。現代所謂“輕斷食”或“柔性辟谷”等都是打著辟谷之名行節食之實。但醫學界對吃5天餓2天、吃1天餓1天之類的節食,因其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證據有限,并不推薦給大眾養生。即使實施,也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或在有監護條件的醫院內短期應用。林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