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朗讀者》,近期文化類節目接連“火”遍電視屏幕、網絡平臺和社交網絡。文化類節目的“火爆”從何而來,因何而成,又將走向何方?本期文化圓桌邀請播出平臺、節目導演和研究者三方共同聚焦,探討文化節目的熱度何以形成、如何延續。
——編 者
擺渡專業態度與民間立場
董瑞峰
快餐式的淺讀時代之后,將是淺讀與深讀的交互時代。生活在每日密度極大的信息流中,更多受眾有追求文化質感、希望提升自身審美的渴望與需求
近期《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引發全民關注。這代表著在快節奏的“讀圖”時代下,觀眾也需要有深度、有內容、高品質的非娛樂性“文本類”節目。生活在每日密度極大的信息流中,文化類欄目的“走紅”證明更多受眾有追求文化質感、希望提升自身審美的渴望與需求。快餐式的淺讀時代之后,將是淺讀與深讀的交互時代。
對于電影的認知同樣如此。目前中國內地銀幕總數已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伴隨電影產業如火如荼的發展,電影評論的聲音一度弱小,影評缺失成了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軟肋。正如北京大學李道新教授所言:“當‘影評’淪落為獵奇和炒作、作用于宣泄和復仇之時,失去的便是影評的公信力、自制力及其存在根基,其破壞性不容低估。”
自2016年8月開播的電影文化評論類節目《今日影評》,由時代與觀眾的需求應運而生。雖然每期只有短短8分鐘,但緊扣“今日”與“影評”兩個核心關鍵詞,將時度效與深度評論結合。欄目以電影作品的藝術價值、市場價值作為切入點,分別邀請上百位專家學者和一線影人進行深度評析,深入剖析和挖掘熱點話題,探索掣肘電影發展的深層次原因,結合大數據分析,為中國電影市場適時打入一針清醒劑。
《今日影評》愿意做專業態度與民間立場的擺渡人,客觀公正地向觀眾介紹電影作品,為優秀電影評論提供更廣闊的傳播空間,發揮對國產電影的引導、激勵作用,營造電影批評的新風尚,重構健康的電影評論生態。
網絡時代,幾乎人人都能夠給電影下評語,權威的聲音逐漸淹沒在喧囂中。隨著電影評論生態的變化,電影行業內也日益意識到了客觀公正“電影批評”的力量,要放慢自己匆匆的腳步,調整自己浮躁的心態。
剛剛過去的春節檔尾聲,《西游伏妖篇》《大鬧天竺》《功夫瑜伽》等影片的主創吳亦凡、王寶強、唐季禮先后來到《今日影評》演播室,直接與影評人面對面討論創作中的經驗與不足,向影評人求取“真經”。這是影評人與電影創作者共同探討提升中國電影質量的一次嘗試,也是電影批評者與被批評者一起迎接新的挑戰。這種對于電影創作的深度探討,讓觀眾對電影創作者和電影評論者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正如《今日影評》欄目制片人王程所說:“欄目組從創辦之初就力圖將這8分鐘做成扎扎實實、有品質的8分鐘,值得普通觀眾、影迷、業內人士、相關從業人員反復精讀回味的8分鐘。我們希望通過每天的8分鐘,讓觀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可以‘慢’下來”。
電影頻道作為主流電影文化的重要傳播陣地,一直在努力利用和整合橫跨電影、電視和新媒體的全媒體優質資源。《今日影評》雖然每期只有短短8分鐘,卻肩負著助力中國電影崛起的責任與擔當,我們努力用權威獨家聲音傳播電影文化,用真實客觀評論為觀眾提供觀影指導,為國產電影提供展示的窗口,使電影文化在大眾眼中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魅力,使電影在成為大眾消費時尚的同時,變為一種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
(作者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總編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