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eig22"></strike>
  • <ul id="eig22"></ul>
  • <samp id="eig22"></samp>
    <strike id="eig22"></strike>

    首頁 > 社會民生 > 正文

    一步接一步 走穩脫貧路

    日期:2017-06-30 09:34:56   來源:   點擊:

    搬新居、學種糧、搞產業,云南深度貧困地區的拉祜族群眾——

    一步接一步 走穩脫貧路(縱橫對比看民生·脫貧④)

    本報記者  楊文明
     

     核心閱讀

      云南綠春縣的拉祜族直接從原始社會邁入現代社會,他們的聚居區屬于深度貧困地區。當地政府通過易地搬遷、教授耕種、發展教育等方式,從物質到思想,引導拉祜族群眾逐漸擺脫貧困。

      

      中越邊境沿線,山高林密路遠。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境內,拉祜族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走出密林。作為從原始社會直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發展的道路注定不會平凡:更習慣山林生活的拉祜族,如何脫貧直接邁入現代社會?記者近期在云南省綠春縣探訪拉祜人的脫貧之路。

      搬新居

      “再也不用擔心大風吹走房頂了”

      除了本地媒體,很少有記者踏足紅河州綠春縣——至今未通高速公路,從州府蒙自到綠春縣城要近4個小時。而記者探訪的綠春縣平河鎮大頭村村委會拉祜寨地處中越邊境,距離縣城還要兩個多小時。

      平河鎮的拉祜人,當地人稱其為“苦聰人”。新中國成立以前,“苦聰人”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叢林生活,后來政府工作隊屢次進山搜尋,才漸漸搬出山林,大多數人逐漸定居在拉祜寨周邊。

      拉祜寨有33戶167人,全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部分住在簡易棚,有些群眾甚至還不會說漢話,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人均存糧不足100公斤,是全縣最典型的“民族直過區”特困村,也是云南的深度貧困地區。

      “小時候常常外出打獵,晚上就睡在樹干上;后來搬出大山,才真的算是有了房。”平河鎮大頭村拉祜寨村小組長王先山說。

      “要干,就從最難的干起。”為啃下這塊“硬骨頭”,綠春縣縣委書記李國民掛聯拉祜寨,以易地搬遷、安居工程為抓手,2016年統規統建20戶,改造提升13戶,實現了人畜分離、廚衛入戶。

      走進拉祜寨,坐落在山頭的兩層抗震安居房顯得挺氣派。房子由政府出資建設,連床都是政府出錢購買。

      即便買了床,起初不少拉祜人卻沒睡在床上。“有的睡在火堆旁,有的干脆睡在床底下。”王先山告訴記者,習慣了野外生活的拉祜人雖然搬了新家,最初原有習慣卻并未改變。“睡了大半輩子,想改哪那么容易?”

      不過,搬家那天全村人挺積極。“冬天冷,新房子好歹能遮風擋雨。”王先山解釋。

      寨子里的拉祜人搬家簡單,半個小時內全部搞定。“說家徒四壁都過了,那會兒是家無四壁。”王先山告訴記者,搬家前,絕大多數拉祜人家里最值錢的家當就是屋子中間做飯的那口鐵鍋,“全部家當不超過百元。”

      讓王先山最高興的是,“住了新房,再也不用擔心大風吹走房頂了。”

      待得住

      “從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出發”

      政府給拉祜寨群眾蓋過好幾次房,可此前幾次,他們是住了走,走了住,始終沒定居。

      “哪有吃的,就去哪里;住得好歹,并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當生產力只能維持生存的時候,根本沒有生活以及發展的思想。”平河鎮黨委書記李成昆告訴記者,“幫扶拉祜群眾,要先從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出發。”

      “以前雖然政府給了房子,可是糧食不夠吃,不得不進山打獵、采藥,甚至挖木薯充饑。”王先山說,之前即便定居,可家里沒有存糧,人還得跟著食物走不是?

      不過,隨著近30年來自然保護工作日益嚴格,特別是收繳獵槍,想要進山找吃的已經越來越難,“年年送米年年缺糧”。

      為了勸導大家定居耕種,鄉政府也曾送去了耕牛,可后來耕牛離奇失蹤。這次搬遷,政府送來了“鐵牛”,還安排了兩位駐村干部。通過創建“鄉村干部教育實踐基地”,以“小基地”破解脫貧“大難題”,有效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走出一條黨建促脫貧攻堅新路子。

      “示范不行,就手把手教!”平河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駐村隊員朱福忠說,“拉祜群眾游耕慣了,根本沒有田間管理的概念,為了教他們種地沒有手把手教的韌勁不行。”

      一開始,村里組織全體村民到田間觀摩,怎么育苗、怎么施肥、怎么除草,可不少拉祜人技術到手,卻很少種田。朱福忠無奈,只能組織村民集體勞動,通過長時間的集體出工,慢慢形成耕作的勞動模式和習慣。

      前不久李成昆進村,王先山猶豫半天開口,“能否給點良種化肥?”這讓李成昆欣喜不已:“對于拉祜寨的居民來說,知道有困難找政府就是進步。”

      經過一年辛苦勞作,今年拉祜寨的老百姓終于不再缺糧。“家家種著稻谷玉米,我們大頭寨人的溫飽算是解決了。”王先山說。

      不再愁吃,如今不少年輕拉祜小伙子開始外出務工。“一個月高的拿到3000多元,出去的多了就不怕村民再回到叢林。”李成昆說。

      留下的村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產業。“主要還是種植板藍根,栽種后基本不用怎么管理。村民才會種莊稼,田間管理太精細的還不會,直過民族脫貧還得一步步來。”朱福忠解釋。

      轉觀念

      “思想上脫了困,才能給物質上脫貧提供動力”

      叢林生活,生存、吃飯最重要。可定居之后,理發、剪指甲、刷牙,甚至洗臉洗澡,對拉祜寨人來說,都得重新學習。

      “定居、溫飽,實際上只是脫貧工作的第一步。如果思想上不脫困,拉祜人稍有不順便會回到山林。”除了產業在發展,讓李成昆更有成就感的是拉祜群眾的觀念在改變。

      “原來缺水,不具備條件;現在裝了太陽能,洗澡成了大家的日常。”朱福忠說。

      不過,起初普及這些生活習慣并不順利。“為了教村民刷牙,我們起初給村民配了牙具,還示范給村民看,可后來卻發現村民拿著一把牙刷輪流刷。” 駐村隊員盤忠福說,一天不會教兩天,兩天不會教三天。“要是一直不會嘛,那就一直教!”

      “原來有的領了低保就換酒,三五個人在家圍著一桶方便面也能從早喝到晚。等到第二天要出工了卻起不來,后來我們只能連哄帶勸。”朱福忠說,為了讓大家養成耕作習慣,駐村隊員沒少想辦法。

      村里的年輕人也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盡管生活清苦,可村民白福山依然“不管咋苦,也要讓孩子上學。”

      而為了讓孩子不輟學,綠春縣黨委政府也想盡了辦法。

      由于習慣了山林生活,起初拉祜寨孩子晚上睡不慣單人床,常常等老師睡著后溜出宿舍。“有次老師找了半天才發現孩子在操場籃球架上睡著了。”

      “副科級以上干部一對一輔導,確保孩子把初中念完。”李成昆告訴記者,除了享受生活補助,政府還專門聯系了社會公益組織給拉祜孩子生活補貼。“周圍村子孩子買得起的零食,讓拉祜孩子也能吃上。”

      實際上,拉祜寨并非綠春縣唯一的拉祜人聚居村。在距離縣城更遠的半坡鄉,如今已經基本實現脫貧。半坡鄉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佟君云認為,直過民族思想上脫了困,才能給物質上脫貧提供動力。

      “這里的很多事情,放到東部可能都是玩笑,可這就是我們脫貧必須要解決的現實難題。”李成昆說,“我們當地多努力,也希望社會拋掉獵奇,給予直過區民族幫扶更多關注。”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9日 13 版)

     
     


     

    上一篇:兩部門:降低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

    下一篇:國產電器 越來越火(新常態里看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把女人桶到爽爆的视频网站| 玖玖爱zh综合伊人久久|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九一制片厂果冻传媒56| 18av黄动漫网站在线观看| 女人被男人狂躁视频免费| 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午夜r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动漫美女www网站免费看动漫| 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美女网站色在线观看| 国产自在线观看|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快猫官方网站是多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日本无卡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专区精品久久| 男人天堂网www|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可以直接看的毛片| 老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菠萝蜜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黄频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jvid在线观看| 两个人看www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影音先锋|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91在线老师啪国自产|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91视频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