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綠色圖譜
“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論斷,用相當大的篇幅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部署,為生態文明建設繪出了“綠色路線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便放在突出位置,宜秀區以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契機,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部分,以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怡人宜秀為美麗愿景,走“生態型、國際化”發展道路,不斷優化生態空間,推進綠色發展,使產業更優、環境更美、理念更綠。
產業“綠”
在安慶市中創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會議室的桌子上,一排試管整齊排放,試管中從粗磷脂、透明磷脂到磷脂粉末,從顏色、透明度、產地和性狀不同依次排列。該公司總經理陳輝介紹,磷脂是從植物油的廢料中提取出來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涉及食品、化工、保健品等多個領域,可以說是變廢為寶。
中創工程原先只是一家做油品加工設備的公司,是中糧、中儲糧等知名企業的設備供應商。如今,中糧、中儲糧等企業又成為中創工程生產磷脂的供應商。這種互為上下游的關系,正好見證了中創工程的轉型之路。
“在給油廠提供設備的同時我們發現,植物油的廢料中可提取磷脂,磷脂類深加工產品多采用進口的,而國內還是空白。”陳輝告訴記者,通過研發和不斷改進,磷脂深加工不但填補了國內空白,還轉型國外市場,外貿增長了150%。
將產品“變廢為寶”的不止中創工程一家,相隔不遠的嘉欣醫療同樣如此。
廠房里,機器轟鳴,一袋袋的短絨從源頭被吸入機器后,經過十幾道程序,變成了化妝棉、醫療輔料等。粗疏落棉、短絨等紡紗的下腳料在此完成了華麗轉身。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近年來,宜秀區搶抓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機遇,堅持綠色GDP的發展理念,產業結構悄然轉變。圍繞首位產業、生態工業,重點引進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生物工程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全區產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邁進。2017年上半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顯著,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生物工程三大產業占規模工業比重達90%。
同時開展食品等重點行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為企業清潔生產找出新方式。完成了盾安民爆公司、安慶大旺食品公司、阿爾博水泥公司、五寧化工等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報告評估和驗收工作。開展全區燃煤鍋爐整治工作,共改造工業企業燃煤鍋爐32臺以及轄區物料堆場。宜秀區走向一個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理念“綠”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在宜秀區大橋經濟開發區里,這樣的綠色理念處處有落點。
近段時間以來,中創工程和嘉欣醫療廠區都進行了一項改造——能源循環再利用項目。
“生產磷脂需要熱能,過去使用天然氣將水加熱到120℃,生產結束后,留下來的熱水便排掉了,粗放型的生產造成了能源的浪費。”陳輝告訴記者,如今,這些剩下的80℃的水再用來烘原料,每年天然氣用量可下降10%。
在嘉欣醫療的廠區里,一套水循環及污水處理系統隨工廠生產同時作業。經過收集、沉淀、消毒等環節,80%的水資源可以循環利用,每月可節省2-3萬噸水資源。通過污水處理系統,污水達標排放,生產產生的雜質也通過設備被壓縮成塊,裝袋統一處理。
“綠色發展是趨勢,也是我們的責任,將能源‘吃干榨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這已成為很多企業家的共識。
熱循環、水循環、光伏發電……一項項能源改造、技術創新,宜秀區企業家的理念發生著變化,同樣的,政府部門的綠色理念也在與時俱進。
近年來,宜秀區嚴把企業環評關,強化源頭控制,推行“綠色招商”,為了不犧牲環境,否決了十多個有污染的大項目入駐。嚴格按照財政部、發改委公布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政府綠色采購比例達到86.6%。并對重點用能企業進行節能降耗調度,組織嘉欣、玉杉、天潤等企業開展節能環保產業“五個一百”示范項目。
節能減排、綠色招商、低碳生活、綠色交通,綠色出行……在宜秀區,通過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和引導綠色消費、清潔消費、節約消費等良好風尚,形成了政府率先垂范、企業扛起責任、全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生動局面。據統計,城鎮新建綠色建筑比例達到49%,公眾綠色出行率達76.19%,北部新城城市公共自行車項目為全省首創,節能節水器具普及率分別達到80%和85%。
環境“綠”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每到周末,楊橋鎮農家樂周邊便停滿了私家車。池塘邊,垂釣者悠閑自在;水榭里,一家人閑話家常;果園里,采摘者拍照留念……這樣的場景每個周末都在宜秀區各農家樂上演。
宜秀區因獨特的地理優勢被稱為安慶人的后花園,借助旅游,這里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自啟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以來,依托戲曲文化、山水文化、書畫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建設中國秀園、菜籽湖濕地,余灣桔香生態園、龍湫池景區、烏龍溪景區等,建成集現代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度假一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基地60多處,五橫鄉獲批安徽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楊亭村、余灣村分獲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稱號。
楊橋鎮螺山村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示范基地里,首批5000斤蝦苗長勢喜人。“我承包了1066畝土地,首批從全椒購買5000斤蝦苗投放,預計可增加35萬元左右的收入。”金螺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能兵眼中滿是期待。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螺山村在發展稻蝦共生扶貧項目的基礎上,擴大稻田綜合種養規模,吸納377戶農民土地入股,其中貧困戶有45戶139人。該村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統一實施田間改造、統一投放蝦苗、統一管理,預計實現畝產增收千元以上。
“近年來,螺山村結合實際,以產業幫扶為重點,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農旅結合和‘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土地煥發了新的生機。”螺山村黨總支書記張兵說。
綠水青山需要綠色發展,常保綠水青山,更需要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
宜秀區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精品農業,打造農產品“綠色、健康、放心”生態品牌。形成了曰公楊梅、花山藍莓,黃梅葡萄、百華金銀花、芭茅小蔥、皖江水產、蘭馨花卉、楊亭野茶,羅嶺藍孔雀等特色農業品牌。
綠水青山賦予了宜秀區金山銀山,如此,更要維護好綠水青山。
通過全面開展見縫插綠、破硬增綠行動,宜秀區森里覆蓋率超40%。今年上半年,全區完成造林8796畝,義務植樹、四旁植樹22萬株,開展集賢關區域整治工程,實施了生態復綠。開展“凈水、凈空、凈土”專項行動,目前宜秀區城鎮飲用水合格率達10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率達100%。
(記者/常艷 通訊員/嵇奕華 江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