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村”不僅讓總書記揪心,也讓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委員們牽掛。
3月11日晚,全國政協委員馬敏、何友、姜耀東、章義和與兩位遠在四川和湖北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副縣長吉色方森、湖北咸寧市咸安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文鋼,圍繞“教育精準扶貧如何發力”進行討論。
全國政協委員馬敏(左)在與吉色方森連線,了解情況。(攝影 熊旭)
吉色方森在連線中介紹說,四川涼山州昭覺縣,也就是“懸崖村”所在縣,如今的“懸崖村”小學一共300人,已經實現完全寄宿制,學校正在擴建,沒有孩子失學。華中師范大學和涼山州簽了精準扶貧協議,通過一系列幫扶工作解決當地的實際問題。今后學校肯定是越來越好。但是學校基礎設施、教育信息化、教師隊伍建設問題依然嚴峻,需要有好教師支持這里的教育。
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陳文鋼從當地教育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通過補助補貼保證農村學校的正常運轉?如何借助教育信息化,快速提升教育質量?如何吸引和留住年輕優秀的老師在農村地區任教?
全國政協委員章義和(左)在發表自己的看法。(攝影 熊旭)
通過連線交流,政協委員了解到涼山州昭覺縣和咸寧市咸安區目前的學校建設、學生發展、教師培養等多方面的詳細情況。圍繞教育精準扶貧中“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兩大問題,結合調研情況與提案,政協委員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表示,精準扶貧要創新扶貧協作機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高校有義不容辭的職責。他建議,一是要整合教育扶貧力量,形成協同攻關合力;二是發力“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三是構建“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的教育扶貧新鏈條,將教育扶貧和文化扶貧相結合;四是著力加強民族地區教育扶貧;五是增加教育精準扶貧的財政投入,提供充分的經費保障。針對教師待遇問題,馬敏提出,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問題,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問題,是教育的最大問題之一,因此他呼吁建立獨立的教育公務員制度,保障教師的基本待遇。
四位委員正在討論。(攝影 熊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對馬敏委員的建議表示認同。他認為,首先在鄉村教學的畢業生工資要高于在城市當教師畢業生的工資;其次建立教育扶貧的認證制度,對圓滿完成貧困山區支教任務的志愿支教生,或者自愿畢業留在貧困山區從教的老師,給予一定的榮譽和表彰,并配套相應的工資、職稱上的優惠,鼓勵退休教師去農村支教。
在學生培養方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姜耀東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強調,通過精準扶貧,要讓孩子有一技之長,不僅要讓他們脫貧,更要讓他們帶動家鄉致富。因此他建議,鼓勵企業面向貧困農村進行訂單培養;二是與扶貧計劃結合,開發旅游項目,進行導游培訓,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貧困的狀態。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章義和認為,無論是西部地區還是東部發達地區,都存在師資問題。建議一方面運用大數據了解學校需求,完善不同地區的資源調配;另一方面要重視教師培訓,利用好國培計劃、省培計劃、校本研修計劃等資源。
討論結束時,幾位委員仍意猶未盡,表示在剩下的一年履職期間,將更多地關注教育精準扶貧。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今天的記者發布會中回應“懸崖村事件”稱,教育扶貧要精準滴灌。他指出,教育精準扶貧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從基礎建設到學生資助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傾斜;分類幫扶,讓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在貧困地區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現全覆蓋;組織高校教育單位對口幫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脫貧,運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脫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