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一大早,在五橫鄉綠豐園生態農業種植基地,幾名工人正在為楊梅疏果。綠豐園生態農業種植基地負責人胡玲紅介紹說,今年因為閏月的原因,楊梅成熟要比往年遲四五天,大概要到六月中旬才能成熟,為楊梅疏果主要是提高楊梅的品質,今年組織十幾個工人對楊梅進行疏果,第一次從5月3號到10號,這一次從20號到現在,別看把楊梅果摘掉一兩個,但能讓樹上的楊梅長得更大,楊梅口感和質量都得到提升。
望著成片掛果的楊梅園,胡玲紅高興心情溢于言表。但最讓她開心的還不僅是這一件事。胡玲紅說,我們這邊的東魁楊梅不光是綠色無公害、品質好,而且我們施肥都是有機肥,從除草施肥蔬果到采摘,一年200多天都要圍著楊梅轉,需要大量的人力,需要做事就在本村找,而且到這里來的工人絕大多數都是貧困戶,他們到這里打工一個是增加收入,第二作為企業,我們也算是貧困戶脫貧致富做了一點貢獻。
正在為楊梅疏果的楊亭村貧困戶楊金梅也高興地說,我是楊亭村高洼組的,我在楊梅場這里一年到頭打工,楊梅基地就是春上打藥、除草、施肥,回頭就是楊梅疏果、到楊梅采摘,到下半年楊梅下肥東西,一年到頭都在這里做,反正一天80塊錢,一年做到200多工。
與綠豐園一樣,五橫鄉白林村龍云生態田園基地里,幾十個工人正在種植葛根,到處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白林村龍云生態田園基地負責人蔣為民介紹說,我們這個基地是今年2月啟動的,目前已經流轉土地加山場1000多畝,目前已經建了茶園500畝,然后就是火龍果基地和百果采摘園300多畝,另外就是葛根種植300多畝,為了配合村里扶貧工作,我們基地用工主要都是當地白林村人,我們統計了一下,一個月大概用工八百人次,其中貧困戶二百人次,基本上每個月工資總額達到10萬以上。
嘗到甜頭的白林村貧困戶楊善文說,我家就老夫妻兩個在家里,我現在70歲了,我兒子十幾年前去世了,就一個女兒已經到婆家去了,我自己身體也不好,勞動能力差,家里比較很困難,隊里和村里就讓我在這里打點零工,今年我已經在這里做了二十四五天的工了,能做就做一點。
帶著感情真扶貧依托產業助脫貧。今年以來,五橫鄉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堅持“農民增收、產業富鄉”戰略,走“造血式扶貧”的路子,著力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形成特色產業助推精準扶貧的局面。
該鄉黨委政府通過創新思維方式,抓住上級惠農支農政策的契機,采取政策鼓勵、資金扶持、培訓推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養龍頭企業。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做大規模、做優品質、做強品牌”的要求,因勢利導,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及農家樂第三產業。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產業大戶+貧困戶”、“幫扶干部+貧困戶”發展致富路子。
截至目前,全鄉共有各種專業合作社10多家,茶葉種植、各類水果、花卉苗木種植面積近萬畝。
隨著特色產業的興起,經濟效益逐年提高,拓寬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門路,基本實現了“不出村可就業、不出遠門即攢錢”的夢想。
(方華 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