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立體規劃,綜合利用開發……曾經因采石遍布“環境傷痕”的集賢關,正在密織綠裝,重迎青山綠水。
過去,百里長廊經濟繁榮
集賢關有我市北大門之稱,過去是城區與懷寧縣的分界線,如今是大觀和宜秀兩區自然切割線。不僅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還是現代經濟、文化要地,與衍生出的集賢路、集賢門一起在安慶歷史及市民記憶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由于礦石資源豐富,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集賢關一帶便成為建筑材料的主要生產基地,每年開采量達到100多萬噸,每天來拉石料的板車排成一條條長龍,十分壯觀。
70年代時,集賢關一帶開始涌現與石料有關的企業。90年代初期,企業達到100多家,這里也呈現出一派經濟繁榮之景。“1992年之前,集賢關屬于總鋪鄉,那時總鋪鄉是全省的百強鄉鎮之一,主要靠礦石拉動經濟發展。”在這里生活了50多年的邵正根告訴記者。在他記憶中,那時是集賢關最熱鬧,也備受外界矚目的時期。“每天來這里拉石頭的車輛形成百里長廊,炸礦石的炮聲更是不絕于耳,村村有企業,都和石料有關,不僅供全市需要,還遠銷江西、湖北等地。”邵正根和當地村民一樣,為生活在這樣的經濟繁華之地感到驕傲。
隨著時代變遷,礦石逐漸被淘汰出建筑材料之列,集賢關的開采腳步也逐漸放緩。到2000年左右,只剩下十幾家企業,但經濟發展留下的漫山遍野的環境傷痕,卻讓集賢關告別青山綠水。
現代,環境傷痕亟待修復
如今,站在集賢關采石宕口,滿目荒山、裸露地塊、塵土飛揚給人留下滿目瘡痍的印象。
據了解,由于長期的大量露天開采,集賢關采石宕口的開采面幾乎占據山體的三分之二,嚴重的破壞當地的土地、植被資源和地貌景觀。采石宕口巖石裸露、邊坡陡峭更是高達百米以上。同時帶來的危害眾多,造成環境視覺污染以及地質災害隱患,尤其是206國道兩側山坡上順坡堆放的棄渣,形成交通安全隱患及水土流失。多年來,集賢關環境成為老百姓心中的“老大難”。“城市要東進北擴,集賢關地理位置越來越重要,不得不整治。”家住大龍山總鋪社區的楊麗說。
未來,綜合開發重迎春天
今年,我市迅速啟動集賢關綜合治理工作,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制定整治規劃和實施方案,秉承變廢為寶、打造亮點的思路,與山體保護修復項目結合,打造生態綠色的集賢關,與全域旅游結合,打造野外拓展踏青基地。集賢關采石宕口綜合治理面積320余畝,整治和綠化面積近100畝,計劃早中苗木1萬余株,綠化32000平方,預算總投資1340余萬元。截至5月,已關停砂石廠1處,完成清運工業垃圾9500立方、建筑垃圾13500立方,整治填埋生活垃圾16700立方,完成綠化4萬平方,栽種苗木6000余株。
記者在宜秀區大龍山鎮了解到,整治之后將圍繞綠礦山、復生態、塑地標、揚文化、促旅游,把集賢關打造成文化創意觀光帶商業服務園,同時提升改造關口礦區景觀。山體生態修復、山體公園建設等一系列“組合拳”即將打出,既保護了生態,又勾勒出了城市美麗的風景線,還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山變綠、水變清、鳥變多,集賢關朝著恢復綠水青山的腳步前進。
(記者/陳娟娟 通訊員/嵇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