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自動取水器,豬仔們輕咬這個開關就能自動飲水,我們這個新養殖基地里的設備全是按照現代化畜牧養殖要求配備的,既環保,而且還能節約人力,提升養殖效率...”
7月27日上午,記者一行隨陳昌德一起參觀著宜秀區恒華專業合作社,眼前這個占地面積300畝,集立體養殖、生態種植、休閑垂釣、循環利用于一體的農業現代化生態產業園已于去年年底正式投入運營,12個立體化養殖豬舍已經建設就緒等待驗收,過不了多久,活蹦亂跳的小豬仔們就能在這里安家落戶了。
40歲的陳昌德是安慶市宜秀區白澤湖鄉先鋒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也是宜秀區恒華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說起自己養豬的那些事,這位憨厚黝黑的漢子就再也止不住話匣子了。
“06年以前,我是干土建的,說白了就是包工頭,那幾年行情不好,資金周轉經常出現困難,有一次我從外地回來,得知那時周邊有親戚朋友在搞生豬養殖,多方了解以后,感覺到做這個還是大有可為的,痛定思痛下了決心決定轉行。”陳昌德說。
既然要干,那就一定要干好。這是陳昌德一直秉持最樸素卻也是最可貴的信念。然而隔行如隔山,想入門一項技術并非易事,陳昌德告訴記者,07年的時候,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吃住在池州的一家生豬養殖場,免費給別人打工。從“小老板”到“學徒工”,陳昌德放低姿態,虛心求教,為的就是取到生豬養殖的“真經”。
掌握了入門的技術以后,陳昌德再也按捺不住創業的心,08年剛過完年,他便和三個朋友一起,流轉了白澤湖鄉先鋒村50多畝的土地,籌措了一筆資金,搞起了一個養豬場。
“從連生豬公母都分不清的門外漢,到全市范圍內小有名氣的養豬專家;從年出欄生豬不到4000頭的小養殖場,到年產值2400萬元,年盈利近200萬元的大型現代化綜合農業產業基地,我相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陳昌德說。
多年的苦心經營,讓陳昌德老養殖場廠的規模翻了一倍,企業的財富在不斷積累,“不安分”的陳昌德那時也在思考,要采取什么樣一種方式,把自己的產業做大,做強。
2015年,宜秀區畜牧局白澤湖鄉開展了一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陳昌德作為一名學員第一次坐在了教室了,聆聽專家的講座。一天下來,他感覺到自己再也坐不住了。生態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名詞是那么令人好奇,又是那么陌生,就像一個個小精靈在他的腦海里不停地跳躍,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
“種養結合,既環保,又能充分利用資源,我也要搞一個這樣的生態農業產業基地!”說干就干,他把自己的想法立即跟有關領導進行了匯報,很快就得到了區、鄉兩級的高度重視。區農業局和鄉黨委、政府認真分析了他的發展思路和資源優勢,并緊密結合精準脫貧工作,建議他將項目放在白澤湖鄉的龍華村。作為土生土長的白澤人,能帶著自家鄉親們干事創業,共同致富,是陳昌德一直以來的心愿,他沒有猶豫,當即同意了鄉里提出的項目建設意見。
2016年6月,陳昌德從白澤湖鄉龍華村新沖組流轉了300畝土地,開始動工建設新的農業產業基地。然而錢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基地建設的雖初具成效,但也遇到了資金的瓶頸。17年年初,在龍華村兩委的引導下,宜秀區恒華專業合作社成立了,龍華村21戶貧困戶通過金融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入股92萬元到合作社,為陳昌德的產業基地建設添油加力,而這21戶貧困戶每年享受合作社收益的最低保障分紅。
“土地問題解決了,資金問題解決了,還能通過產業扶貧帶動周邊家里條件不太好的鄉親們脫貧增收,這是一舉三得的好事。”陳昌德說。
楊上祥就是陳昌德口中這樣一位因產業扶貧實現脫貧的貧困“老鄉”。楊上祥的妻子身體不好,父親年過八旬,他是家里唯一的勞動力,要負擔兩個孩子的學費,一家人的生活一度十分拮據,2014年楊上祥一家確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楊上祥告訴記者,以前他每天都要到十幾公里外的城里找事情做,路途遙遠,來回不方便,工作還不穩定。恒華專業合作社成立后,經過村里介紹,他被聘用為合作社的職工。在家門口務工,他感覺自己輕松了許多,每天都樂呵呵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合作社,楊上祥家里的情況,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楊上祥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他在合作社代養了四頭生豬,每年每頭豬有300元左右的收益,一年下來就是1200元;他自己也申請了區級特色種養特色獎補資金,四頭代養的生豬每年能夠享受到區里的財政補貼1200元;2017年,在龍華村扶貧干部引導下,他又申請了金融扶貧全額貼息小額貸款5萬元入股了合作社,這一項每年能夠拿到3000元左右的最低保障分紅;通過在合作社務工,一年下來也能掙到萬把塊錢。輔助以政策兜底,一家人每年能有近2萬元左右的收入。
“在合作社做事拿到的這些收入,解了我們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國家實施的精準扶貧好政策,讓我們看到了過上好日子的希望,我要趁著自己身體還行,把兩個孩子供出來,教育他們好好讀書,步入社會以后,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回報社會。”楊上祥說。
像楊上祥一樣,在龍華村,還有27戶貧困戶,他們或是通過土地流轉;或是通過生豬代養、特色種養獎補資金,或是通過金融扶貧小額信貸分紅,或是通過就業扶貧,享受著合作社為他們帶來的脫貧紅利。今年,龍華村還創新了脫貧方式,通過村集體入股企業分紅,并將分紅金量化后為貧困戶配股,將股金作為產業發展啟動資金,委托企業購買生豬,由企業代養,貧困戶繼續受益。
陳昌德清楚,生態產業園的發展道路還很漫長,在這條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上,他勵精圖治,用自己智慧和汗水創造著財富,而作為宜秀區白澤湖鄉土生土長的精英企業家,他也主動挑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竭盡所能,帶領龍華村的貧困戶,走出一條全面奔小康的莊康大道。
(李賢文 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