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與安慶智造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近日,我市推出企業兩化融合三年培育計劃(2017-2019年),實施以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設備應用為載體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售后服務中的深度融合,以期我市信息化條件下的企業競爭力普遍增強,信息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有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數字車間降本增效
8月10日,在宜秀區大橋開發區的嘉欣醫療用品公司的純棉無紡布車間,工人戴著防護帽在機器旁巡視。這個2000多平米的車間,只有5名工人在運行。機器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操作臺,操作臺上有水刺機、牽伸機、鋪網機等參數,車間的中心還有一個總控制室。
車間主任徐恒說,智能技術手段使得工人勞動強度降低,他們要做的事就是調整機器參數,并不斷巡視以確保機器正常運行。比如無紡布起毛了、厚度過大了等等,他們只需要調整水刺壓力、運行速度等等參數。
“我們的收發科也已經實現了數字監控,每天每月入庫、領料、下任務、發貨等工序自動生成清單,解放了人力。”公司相關負責人郝學平說。
安慶五谷香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農產品加工具有手工操作環節多、用工量大、人工成本高的特點,通過信息資源整合及不斷地技術創新,現在公司很多生產環節都采用機械化作業、自動化控制,極大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和勞動力成本,達到安全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的效果。數字監控系統有效提高了單位產品的出成率,減少了損耗,就拿玉米來說,出成率每增加一個點,全年就多增加銷售收入52萬元。
三年深耕智能土壤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
我市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及安徽篇等戰略部署,推動企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制造強市建設,推出了企業兩化融合三年培育計劃(2017-2019年),走出了安慶步伐。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計劃以兩化融合為主線,以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項目為抓手,以創建兩化融合試點示范和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為樣板點,全面推進企業兩化融合和智能化改造“雙百”培育計劃,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升我市工業企業智能制造水平,打造現代制造“升級版”,為制造強市建設奠定基礎。
自動化生產設備資產占企業生產設備總資產的比例、信息化部門設置情況、百人計算機擁有量……在2017年企業量化融合評估調查問卷上,包含著基礎建設、單項應用、綜合集成等子項目共155項調查內容,這一問卷是推進企業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的有效載體。
“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注冊并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引起企業對兩化融合的重視,并有意識通過投入引進智能化設備,加快轉型升級。此外,評估報告也是企業申報國家、省信息化項目必須提供的材料。”市經信委信息化推進辦負責人說。
至記者采訪時,今年我市330家企業計劃已完成。三年計劃將使1000家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網上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兩化融合水平處于集成提升以上的企業達到65%。
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市有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7家,其中有3家通過了評定,共有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53家、省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26家,入選企業數位居全省第二,成為拉動我市兩化融合的動力源。按照計劃,到2019年,我市省級以上兩化融合試點及示范企業新增60家以上,通過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企業新增6家以上,市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新增90家以上。
今年6月,我省印發《安徽省制造強省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1年)》,這一方案對智能工廠及數字化車間做出了標準界定。在此基礎上,我市智能工廠及數字化車間申報有了明確標準。目前,申報已經結束,全市共有9個智能工廠及6個數字化車間項目申報,數量居全省前列。
通過推進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人才培養、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設備應用、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到2019年,我市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項目達100個,新增使用工業機器人400臺以上,建成數字化車間20家以上、智能工廠6家以上。
。ㄓ浾/羅少坤 通訊員/嵇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