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BAT牛市,徹底擊潰了2000年網絡泡沫的夢魘。
狗年之春,興奮的投資者不禁“噓寒問暖”——回首2017年BAT牛市與2000年網絡泡沫,2018你還好嗎?
這場源于盈利驅動的價值投資盛宴,猶如一幕華麗的網絡童話劇,上演了“阿里+騰訊>1個蘋果”的故事情節。
截至2017年底,騰訊市值約5300億美元,阿里市值約4800億美元;而蘋果市值約9000億美元。這意味著阿里與騰訊正在發力趕超蘋果。
作為買方市場的代表性力量,基金經理正在思考的卻是另一個問題:“阿里+騰訊=2個蘋果”?這個命題蘊含的商業邏輯昭然若揭,即阿里與騰訊的估值向蘋果發起挑戰。
誠然,業界涌現一種聲音,中國已經誕生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一批世界級互聯網企業。
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站上全球新經濟發展的風口,成為最值得中長期投資的“中國核心資產”。
2018年,中國概念股包括BAT在內,估值走到了半路上還是遇到了天花板?應該如何針對中概股進行新一輪估值?
作為華爾街見聞搶鮮推出的“領軍基金經理”系列對話的第一期,我們邀請到了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基金經理范冰,為廣大投資者解讀BAT在2018年的投資興奮點,以及提醒大家有可能出現的全球資本市場波動。
人物介紹: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基金經理范冰
入選理由:范冰管理的中證海外互聯(代碼:513050)在2017年取得了50%的回報率
個人簡歷:2009年12月至2016年7月,任貝萊德集團金融數據運營部部門經理、風險控制與咨詢部客戶經理、亞太股票指數基金部基金經理。2017年3月,加入易方達基金,現任易方達中證海外中國互聯基金經理。
事件:中證海外互聯納入“兩融標的”
華爾街見聞:范總,你好。1月11日,上交所發布通知,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基金(以下簡稱“中概互聯”)正式納入融資融券標的。那么,納入兩融標的對于這只基金帶來的具體影響如何?
范冰:兩融標的對一只ETF基金的規模與成交量都有嚴格要求,需要滿足條件才能被納入,因此納入兩融標的,對于基金來說,是個利好消息,是對基金的認可。納入兩融會提高ETF在二級市場的交易量,交易活躍以后,一方面會促進價值發現和控制折溢價率;另一方面,買賣價差會縮小,更方便投資者參與這只基金投資。
如果在一級市場申購中概互聯基金,難度相對比較大,需要達到一百萬份額。按照現在的凈值,大概需要160萬的資金量才可以申購。如果不能做到這樣的話,投資者可以選擇在二級市場上買賣,所以說納入兩融對這只基金利好。
數據顯示,這只基金在1月12日全天的交易量約7000萬元,這是一個創新高的成交量。自成立以來,這只基金的成交量一直穩步上升,剛開始時一千多萬,然后平均2000多萬,后來增加到4000多萬。納入兩融標的以后,明顯可以看到交易量上了一個臺階。
業績:2017年取得50%的回報率
華爾街見聞:您管理的中概互聯在2017年取得了50%的回報率。請介紹一下這只基金之所以取得如此好成績的原因?
范冰: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點:
1)中概互聯作為指數產品,其跟蹤的中證海外互聯網50指數本身表現比較優秀且有生命力,具備能夠為投資者中長期帶來創造價值的能力。
2)該基金是ETF的形式,這種形式具備交易成本低、透明度高、投資性價比高、對基準追蹤緊密的優勢,因此該基金的工具性和交易屬性優異。
華爾街見聞:請問范總,能不能介紹中概互聯是如何配置BAT的?
范冰:總體而言,中概互聯的標的主要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比如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百度、京東和網易這五大互聯網巨頭,占據了該指數近80%的權重。
需要說明的是,易方達中概互聯這個基金產品的加權系數主要是看市值,同時對于成份股的權重上限有一定限制。具體來說,業內同類產品的權重上限各有差異,有10%、 15%,或者20%的限制,易方達中概互聯限制了20%。
華爾街見聞:在個股配置方面,我們注意到有些公司的配置相對比較低一點,為什么這么考慮?這只基金的個股大體是如何配置的?
范冰:上市公司的配置比例是由市值決定的。如果以后公司的漲幅很好,它的市值不斷提升,權重也會相應增加。2017年12月,我們已經做了一次調倉。按照指數編制原則,易方達中概互聯的標的指數每半年進行一次成份股調整。
這只基金的持倉基本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BAT,全部都是20%左右。第二梯隊是京東和網易,各自的權重都是大約10%;第三梯隊中攜程大約占到5%左右,然后是58同城、新浪、唯品會、YY等企業。從2018年初到現在,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基金已經取得了超過7%的收益。
估值:“阿里+騰訊=2個蘋果”?
華爾街見聞:經過2017年網絡科技股的牛市,您如何評估2018年中概股的不確定性?
范冰:投資是一個曲線的過程,與市場的貝塔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當全球市場的波動性加大,中概股肯定也會受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是國內市場唯一一只跨香港和美國市場的QDII指數ETF產品,因此,兩邊市場的紅利都能獲得分享,但同時受大盤影響的程度,也會比單純的一個市場要更復雜,這也使得BAT等中概股的短期價格變動較難預測。
展望2018年,整體市場的波動率有可能加大,或者有一些事件驅動的影響。再比如前期漲幅很大,有可能會出現一些獲利了結的情況。但是從中長期的角度,還是值得投資者關注的。
華爾街見聞:有意思的是,把阿里與騰訊的市值加起來超過一萬億美元。與蘋果對標,這其中蘊含了哪些投資邏輯?
范冰:首先,阿里與騰訊都有龐大的用戶群和較高的市場滲透率,企業的變現能力很強,比如說可通過社交、支付、通信、視頻、廣告、金融等多種途徑。所以說,騰訊和阿里在全世界都是不可多得的兩家龍頭企業,它們可以根據需要,探索甚至變換盈利模式,這樣的公司從中長期來看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再比如京東、網易、攜程、學而思等也都是各自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盈利能力也都很強。
華爾街見聞:在2018年,中國概念股包括BAT在內,你覺得是還在半路上,還是已經觸及了天花板?
范冰: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首先,從行業整體發展來看,我認為科技對生產力的提升還遠遠沒有結束。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參考摩爾定律,當市場覺得跨代的、跨維度的增長已經達到一個瓶頸,很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積累與漸變之后,再次打開新的上升空間。
目前來說,最有可能推動經濟產生爆發式增長的還是科技,比如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無人駕駛汽車、5G通信技術等。在這些新經濟領域里,易方達中概互聯的標的企業占據了優勢地位。
另一方面,企業的盈利。從行業規模看,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超過12億,位居世界第一。中概互聯企業的業務及影響力滲透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下而上分析,中概互聯的標的公司大多業績扎實、資金利用效率高,現金流和盈利能力好,股價上漲主要靠業績驅動。預期其未來的盈利能力進一步加強。此外,這些科技公司還將在未來加大研發投入。中國移動互聯的新增用戶量開始衰減,但是在單位時間的產能上,企業還有很多的挖掘空間。
華爾街見聞:請問范總,您覺得陸港通的資金作用力在2018年會不會進一步強化?
范冰:我覺得陸港通是一個創造性的政策,它起到聯通器的作用,把風格不同的兩個市場聯通起來,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參與進來。
預計在2018年,陸港通會繼續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而且基于這種互聯互通的機制,無論是未來新發行的產品,還是現有的投資計劃,會越來越多地考慮陸港通整體的選股池。在投資分析的框架里,也會越來越多地整體通盤考慮。行業研究就不單單覆蓋A股,也要覆蓋港股了。在估值的對比、投資的行為習慣等方面,兩地之間的互動也會越來越緊密。
華爾街見聞:那你覺得在你心中,BAT是不是世界級的企業?
范冰:BAT用它們的成績做出了回答。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市值,在美國也可以排在前十名了,而且在很多諸如研發與專利技術等領域,BAT在全球的影響力也很大。
以前大家會說,copy to China!就是把國外的東西拿到中國去,現在轉變成了這一句:copy from China。就是說,中國的互聯網+模式開始輸出,最典型的便是以阿里與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同時納入了移動支付與社交等細分模式。
華爾街見聞:您剛才提到的這種BAT模式輸出,在2018年會不會進一步強化?
范冰:我覺得很有可能,而且會得到全世界的認可,這種互聯網+新趨勢一旦形成短時間內是較難逆轉的。比如說中概股,早在2010年開始,大家就已經看到這個新經濟的風口要來了,經過了四五年之后,確實發展起來。這個趨勢還是會延續一段時間。
【回歸:如何看待海內外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估值?】
華爾街見聞:您如何看待國內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估值?與國際水平相比處于什么水平?
范冰:不管在國內上市還是海外上市,基本的投資邏輯是相似的。自上而下來看,如果看好中國的新經濟發展,就會看好相關標的股。如果認同這一點,受益標的就不光是海外上市的公司了,還包括國內上市的。
國內上市和海外上市的區別在于,市場投資行為、估值水平、監管環境、交易機制等方面都是有差異的。但最關鍵的核心仍然是上市公司是否能創造長期的投資價值,盈利能力是否扎實,市場份額是否持續在增加這些問題。所以,未來市場炒作概念的心理會越來越少,整個市場會日趨成熟,越來越看重企業的盈利水平,擁抱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