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火不上山,香紙進焚燒池,請大家自覺遵守!”3月27日上午9時許,在宜秀區大龍山鎮龍湫池景區邵祠防火點入口處,護林員楊小孬正有條不紊地將一批前來祭掃的人群帶向焚燒池。
天氣晴好,雖不是周末,路邊停車場上也是停滿了車輛,前來祭祀的人群也是絡繹不絕,楊小孬的視線不停地從一個人群切換至另一個人群,眼睛緊緊盯著祭祀人群手中的祭祀品。頂著喇叭喊著“文明祭祀,謹防山火”等內容的宣傳車,沿著龍湫池景區公路在周邊四個祭祀點之間來回巡邏。一個多小時內,相繼有宜秀區紀委、大龍鎮值班委員、森林公安三班執勤人員前來督查。
“每個祭祀卡口都有區、鄉(鎮)、村各1人,現場坐班,勸導文明祭祀,將所有火源消滅在源頭上。”楊小孬說,“上周末已經出現了第一個祭掃高峰,這個周末將是另一個高峰,我們會發動當地村民志愿者前來支援,守住第一道關口。”
在象山村的一處祭祀點,記者也看到了類似的一幕,來自區直、街道、村里的十幾個執勤人守在墳山入口處。“不好意思,請不要帶塑料花上山。”從早上6點鐘開始,護林員洪冬梅就這樣一遍遍對前來祭祀的人耐心勸說,“鞭炮放得少了,現在呼吁不要帶塑料花進山,幾年都爛不掉,對環境也是一種污染。”
好在祭祀者對洪冬梅的勸說都很支持。“以前人多根本看不住,現在基本不用看得,大家都很自覺,祭祀風氣比往年確實有了很大改變,就連祭祀產生的垃圾也比往年少了三分之二以上。”當了5年護林員的洪冬梅深有感慨。
“社會進步了,也文明啦。不放鞭炮既能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能減少對空氣的污染、減少山林火災,多好的事兒啊!”市民邵經太先生如是說。
來自吳嘴社區的王先生一家也主動跟記者交流起來:“現在都提倡用文明的方式祭祀祖先,香都不點了,買束鮮花同樣能寄托哀思。”
在去往象山公益性公墓的公路上,記者看到,盆菊和手捧菊擺了整整一路,塑料花、紙錢、鞭炮幾乎鮮見。“已經賣鮮花十幾天了,很暢銷,平常一上午能賣上百盆,上周末這附近七八家鮮花店都賣斷貨了。”攤主潘雙琴說,“鮮花花朵幾天就會爛去,盆底也易爛,很環保,老百姓很認可。”記者用手輕捻了一下盛菊的海綿盆底,被捏的盆底部分很快變成了細泥。
3月31日星期六,清明祭掃高峰期,在象山公益性公墓山頭,幾個戴著小紅帽的志愿者三三兩兩分布在山上山下,或拾掇垃圾,或指示道路,或呼吁祭祀者用鮮花上墳。記者昂頭掃視一周,一萬三千棺的墳頭上無一例外,干凈整潔,已經上墳的全是清一色的鮮花。
來自老峰鎮的祭祀者王富強一家也正將幾束鮮花獻在了爺爺的墳頭上。“清明祭掃原本就是對逝去親人、先烈的一種哀思和追憶,教導后人不忘根本。慎終追遠,形式并不重要。生前孝順無愧于心,無需老人百年后闊氣祭祀。”老峰鎮居民王富強認為,廣大祭祀者應該堅持少燒一片紙,多添一片綠,用更加科學、綠色、環保、文明的方式過好中國的傳統節日。
4月5日又一個清明祭掃高峰期,雖然天下著陣雨,但手捧鮮花前往祭祀的人群依然絡繹不絕。“現在上墳地的全是鮮花,文明、安全的祭掃氛圍已經蔚然成風。”這讓象山公益性公墓管理處黨支部書記丁傳發頗為自豪,“從去年臘墳開始就不準攜帶鞭炮、香紙、塑料花進山,應該說效果很明顯,這幾年社會文明祭祀風氣果真是越來越好。”
丁傳發還告訴記者,禁帶塑料花只是一個開始,他還將繼續呼吁廣大市民徹底摒棄燃放鞭炮、燃燒香紙等清明陋習,并且讓公墓祭祀更加規范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打造環保、科學、文明祭祀新生態。(畢璀 張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