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畜禽養殖廢棄物易對周邊土壤及水環境造成影響,詬病已久。去年11月,《安徽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明確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向,在政府引導下,資源化利用將成常態化生產方式。宜秀區結合石塘湖備用水源地建設畜禽關閉行動,全面劃定畜禽養殖三類區域。畜禽養殖趨向綠色發展,為綠水青山立起一道綠色屏障。
資源化利用 變廢為寶
4月18日下午,在宜秀區楊橋鎮鮑沖湖村一家生態園內,工人們正在藍莓基地蓋覆膜,沼液已經澆下,整個夏季采用滴灌補水方式,下半年再施一次沼液。
在生態園坡地上,一個80立方大型沼氣池將動物糞便收集反應,沼液用來澆灌植物苗木,沼氣通到生態園的大樓、板房等生活辦公場地,被用來燒水燒飯,節約了電及燃氣等能源。
從去年下半年起,生態園從附近的一家養羊基地進購羊糞,以代替豬糞,其發酵產生的沼液更利于藍莓樹苗生長。“從養羊場一兩個月拖一次羊糞,一次五六噸,有償回收,沼氣、沼液利用起來,節省了不少開支。”生態園管理員江興順說。
在白澤湖鄉獨秀社區一家禽蛋生產企業,2萬多只雞每天產生的雞糞被收集起來,經沼氣池發酵,所產生的沼氣不僅滿足了企業自身的能源需求,還無償供給周邊15戶居民使用。
700立方的發酵池,200立方的儲氣罐,128立方的沼液分級池,這樣一套循環利用系統,將動物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每天,10噸沼液從企業運出,運往周邊家庭農場、農業公司、農戶家等。
企業負責人程廣平告訴記者,沼液是優質有機肥,肥效快,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現在公司的沼液是供不應求。2017年,結合龍華村產業扶貧,他在村里發展了80畝循環農業,種植優質水果獼猴桃、油桃等,沼液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去年11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要求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去年下半年,陳昌德在龍華村的養豬基地建設完工后,他不用擔心豬糞的處理問題了。基地同步建設了生豬養殖污染發酵床設施,豬排泄的糞便被發酵床中的微生物分解轉化,成為良好的有機肥料。養殖過程實現了污水零排放,對環境不造成污染。
4月18日,記者在基地看到,一整套的反應發酵設施分布在豬舍周邊。自動刮糞器省去了人工,通過運輸、攪拌、發酵等過程,加以稻殼及生物降解菌,豬的糞便做成了有機肥料,確保了基地大棚蔬菜、瓜果樹的用肥需求。
“現在豬存欄3000多頭,每天要產生8噸的豬糞。發酵床讓豬糞變廢為寶,滿負荷運轉,8噸豬糞變成了10噸有機肥。”陳昌德說,“以后生產多時,還要將有機肥做成顆粒狀,出售給其他種植戶。”
劃紅線守護 備用水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關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中提出,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并指出,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
按照《安徽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通過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推廣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等路徑,到2020年將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為畜禽養殖環節中常態化的生產方式,鞏固治污模式成果,構建種養循環發展長效機制。
2017年,石塘湖作為我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其水域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于上半年開始,至去年年底結束。影響石塘湖水質的主要因素有生活生產污水排放的點源面源污染,湖面和環湖周邊池塘養殖污染,污泥淤積釋放污染,還有畜禽養殖污染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保護石塘湖備用水源地,與石塘湖截污、周邊環境衛生整治、水面養殖整治等同時開展的是畜禽關閉行動。2017年,宜秀區結合石塘湖備用水源保護綜合整治,在行政轄區范圍內劃定了畜禽規模養殖區,分為禁養區、限養區、可養區三大類。
在養殖區劃定示意圖上,記者看到,城市規劃區及周邊500米內、北部新城、石塘湖城市飲用水源備用區、風景名勝及歷史遺跡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范圍被劃定為禁養區及部分限養區。
宜秀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規定,在禁養區指定范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一切經營性畜禽規模養殖活動。限養區是禁養區和可養區的過渡區域,是對禁養區的保護,在一定區域內限定畜禽養殖數量,禁止新、擴建畜禽規模養殖戶或養殖場,現有不達標的限期治理。
去年,在這182平方公里范圍內,各類畜禽養殖場197家被拆除或關閉。宜秀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曾凡亮說,原畜禽養殖戶多數轉行從事其他工作,少部分在可養區重新從事養殖工作。畜禽關閉同時,引導農業種植戶采用高效低毒農藥替代傳統農藥,并精準配方施肥,共同保護石塘湖水質。
(羅少坤 李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