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漫山遍野的綠色植物,都是箬葉!到來年,它們都會長到一米多高,郁郁蔥蔥,再也不怕大火燒山啦!”在山腳下仰望著眼前的千畝箬葉林,宜秀區大龍山鎮百華社區主任斯誠笑開了顏。
4月初正是禾竹植物生根發芽的時節。一大早,記者就來到了坐擁千畝林地的箬葉場,旭日升起,山頭正罩在玫瑰色紅光里,微風起,株株箬葉集體搖曳生姿。細看腳下,在一株株成年箬葉樹間縫兒里,一個個鮮嫩的葉芽兒早已破土而出,頂著尖兒地向上長。
“以前這里是典型的火山區,芭茅、雜樹叢生,很難管護,一年一小火,兩年一大火,春天長出來的青山,轉眼便黑炭山,白送也沒人敢要。”負責給箬葉定時澆水管護的居民程五四說。
百華社區山場、水庫眾多。如何改變慘痛的歷史,讓這些山水資源變成鄉村振興優勢?
經過一番思索,村兩委開始在各大網站招商引資。山場廣袤、氣候適宜的自然條件成功吸引了擁有多年箬葉種植經驗且享有發明專利的投資商汪金富的注意。2017年3月,汪金富在此成立安徽立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第一批箬葉種子在百華社區流轉的千畝林場上播撒。
“箬葉俗稱粽葉,別看它不起眼但作用可大了,既可入藥,活血通經,泄熱利屎,治腰痛、跌打損傷等,還是絕佳的綠色食品包裝材料,以及做各類民間編織,近年來市場需求量逐年攀升,發展強勁。”該公司總經理吳作斌向記者介紹說,“成熟后的箬葉畝產可達到1000~1500公斤,畝效益可達6000~8000元,遠遠高于種植水稻或者油菜的效益。”
在山場一側,幾百畝的箬葉加工廠正在建設中,吳作斌告訴記者,這些正是新鮮箬葉加工廠。三年后,山場的箬葉就能成熟,通過各種先進機器加工,變成烘干箬葉、速凍保鮮箬葉、真空保鮮箬葉、腌制保鮮箬葉、箬葉粉等,直接賣到國內外各大餐廳、藥房、食材包裝廠。
山場種起了箬葉,不僅減少了昔日山林火災頻率,也讓村里的貧困戶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增加了收入。
“我是2017年3月10日開始在此工作的,主要負責前期的開辟荒山以及后來的箬葉的種植、管護,每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錢,加上山場入股的200元,家里的日常開銷再也不用愁了。”程五四不僅自身有肢體殘疾,妻子也有精神殘疾,一家人都是A類低保,箬葉場的工作給他吃了顆定心丸,“真沒想到,這昔日的荒山如今竟是這番模樣,既又看頭,又有盼頭。”
長工聾啞人邵海龍更是格外珍惜這份工作,每天總是早早去工地,對手頭工作一點也不馬虎。領到第一份工資時,更是開心得連連點頭。
“我們的目標是,將這里開發成集特色養殖、休閑垂釣、農家樂為一體的現代休閑農業基地,努力實現把山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斯誠自信滿滿地說。
接近晌午,山場上,幾位工人三三兩兩散落其間,鋤草、掄溝,不亦樂乎。小小箬葉,不僅澆滅了昔日的“火山”,更是鋪開了一條鄉村致富路。( 畢璀 張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