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行動
職業技能培訓進一線
2月27日,在市大橋開發區一新能源公司生產車間內,30余名學員正在認真觀摩講師現場操作。
連日來,宜秀區人社部門聯合轄區內骨干企業舉辦新春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課程采取專家講授、現場互動、觀摩實訓等方式,把培訓班搬進生產一線,讓學員們在較短時間內熟練掌握從業要領,順利實現就業。
同時,該區還以雙創基地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為平臺,開展創業服務“春暉行動”,連續舉辦8場新春就業創業培訓大講堂,對返鄉的100多名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畢業生和務工人員,進行了SYB——“創辦你的企業”的創業知識培訓,并通過持續加大創業政策支持,突出打造創業載體,實現創新創業帶動更高質量就業。
農村喜事“減半”樹新風
農村過年喜事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紛紛回鄉辦喜事,大家積極響應移風易俗的號召,喜事“減半”處理樹新風。
臘月、正月也是農村辦喜事的高峰期,在宜秀區白澤湖鄉月形村,村民余宏淑給兒子操辦婚禮沒有大操大辦而是“減半”處理,二朝、三朝回門飯都節省了下來。“我兒子結婚,不要大操大辦,我就是簡單搞的,我媳婦家里都還支持,熱熱鬧鬧的,只要他們夫妻倆和和氣氣的,我們兩頭的老人都高興。”村民余宏淑跟記者說道。
2017年以來,宜秀區組織開展“反對大操大辦、破除陳規陋習、提倡文明新風”系列主題實踐活動,成立了鄉風文明監督小組對陳規陋習進行制止和規勸,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導向作用,與每個農戶簽訂遵守協議。
“我區大力推動移風易俗,促進文明養成,全區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現象基本消除。通過引導農民群眾主動參加文體娛樂、參與社會公益,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宜秀區文明辦主任王文革說。
脫貧又脫單
日子比蜜甜
“多虧了扶貧好政策,我才能娶上媳婦!”44歲才當上新郎,宜秀區白澤湖鄉龍華村村民孫長發難掩激動。今年春節對他來說別具意義,正月初八那天他盼來了自己的大喜事。2月28日,記者來到他的家中,雖然家庭裝飾看起來很簡易,卻仍然能讓人感到喜慶的氛圍。
25歲時,一場意外導致他左側肢體二級殘疾。在這之前,孫長發是一名廚師,每月有七八百元的收入,日子過得還不錯。殘疾后,便瞬間跌入貧困的光景中。“找不到工作,整天在家里唉聲嘆氣,靠親戚朋友接濟過日子。”孫長發告訴記者,他很多年沒有為過年忙過了,年夜飯都是湊合著吃,一來是因為沒有收入,二來自己是孤家寡人沒有過年的氛圍。
自從被納入貧困戶行列,孫長發的情況就備受當地幫扶干部關心。2015年,在鄉村干部的支持下,他干起了種植業,種上了四五畝蔬菜,當年便有了8000多元的收入。隨后逐漸擴大規模。2017年,申請小額扶貧貸款,流轉160畝池塘,全部種上蓮藕,整整賺了5萬元。去年年初時市農委還送來200只鵝苗,年底已經全部賣出去,足足增加了1萬多元收入。
不僅如此,他還享受了危房改造的政策,把原來的平房改建成一棟二層樓房。孫長發高興地帶領記者參觀他的新家。寬敞明亮的房間里,空調、冰箱、彩電等家電一應俱全,大紅喜字貼的滿目皆是,到處都透露著新生活的氣息。
不僅日子活起來了,孫長發的精氣神也恢復了。在一次市殘聯舉辦的殘疾人技能培訓活動中,他認識了來自望江縣高士鎮的聶二霞。同為肢體二級殘疾的聶二霞也是一名貧困戶。相似的經歷迅速拉近倆人距離,又在扶貧產業的學習中經常互相走動,一來二去逐漸產生了感情。“她學了手工,在家里繡十字繡,每月殘聯部門下發訂單,不愁沒活兒。我2017年已經脫貧了,相信她2018年也會脫貧。”孫長發滿臉高興地說,現在的日子比蜜還甜,相信以后還會更好。
(記者/丁晶 陳娟娟 通訊員/嵇奕華 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