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海安在南通市九個縣(市、區)中成功逆襲,經濟社會綜合考核連續6年蟬聯南通市第一。
十年翻天覆地,是什么力量在推動海安趕超跨越?
海安市委書記顧國標給出的答案是:干部!他說,海安干部身上“見第一就爭、見獎杯就奪、見紅旗就扛”的精氣神已經成為海安的核心競爭力。
8月13日,在一天的考察時間里,海安干部身上拼、搶、奪的“精氣神”觸動著我市黨政代表團每位成員的神經,震撼、欽佩、贊嘆在他們心中翻騰。
隨之而來的還有反思:“為什么我們的干部隊伍中缺少這樣的‘拼命三郎’?”
看看海安,干部有多“拼”?
——想發展、要發展;抓落實、快落實;爭一流、創一流
人人走路帶風,精神抖擻,干勁十足。這是記者對海安干部的第一印象。
而在海安采訪期間,每一天,每到一處,每聽到一個故事,一個海安干部“拼”的群體畫像就越來越清晰——
每個月,滿載海安市所有市領導和部門負責人的兩輛大巴車都要在城里“跑一次”,到每一個在建的項目現場。“月月看、戶戶到”項目巡查制度已經在海安施行了4年,一月一次,風雨無阻;
為幫一家企業解決短期融資難題,海安市濱海區管委會干部拿出自家房產到銀行抵押,迅速解決了貸款問題,使該企業得以正常生產經營;
為了搶一個臺資項目,一位海安招商員跟蹤了4年,堅持每周給客商發送信息。
海安市史志工委編纂的《海安年鑒》(2017)成為全國第一部入選“中國精品年鑒”的縣級綜合年鑒。就是這樣一個只有12人的小單位,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兩個招商項目。
……
這是一支有拼勁、有韌勁、有闖勁的戰斗隊伍。
在海安,干部是“全能型”人才。統計局的干部可以去征地拆遷,地震局的干部可以去抓產業發展;干部到了企業能把企業做上市,進了物流園區能把園區打造成全國領先……“招商引資、征地拆遷、服務企業樣樣都能干,只恨自己時間不夠用。”海安市委辦公室副主任陳閩安說。
“辦事效率非常高。”上海圣德曼鑄造海安有限公司總經理田迎新說,公司2014年落戶海安時,海安成立了20多人的服務隊伍,讓原本18個月的建設期變成了8個月竣工投產。海安的高效服務,讓企業決定在海安實施二三期項目,今年內二期項目就將建成。
這樣的“二期現象”在海安還有很多。干部主動、真心服務企業,讓企業愿意在海安擴大生產、扎根下去。
“有問題打個電話,沒事的話掛完電話就往這兒趕;有事的話,周六周日加班也會來。”采訪中,說起海安干部的“店小二”精神,海安的企業負責人都贊不絕口,這樣的貼心服務讓他們感到“放心”、“踏實”。
海安干部的“拼”,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海安市發改委辦公室工作人員接到一個企業打錯的電話,沒有簡單地說“您打錯了”,而是熱情地介紹起海安的發展環境、投資政策,并迅速向上級報告情況。掌握信息后,市政府相關領導直奔江陰。現在,這個投資30億元的項目在海安落地生根,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海安干部的“拼”,是“拼”在實處。
有這樣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海安市領導外出招商242人次、區鎮主要負責人外出招商1021人次、區鎮分管負責人外出招商893人次,每日在外招商人數動態保持160人以上。與此相對應的,上半年,海安市新簽約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28個,注冊項目68個。
干部的“拼”,拼出了海安濃厚的發展氛圍!平均每天都有一批海安的縣領導、區鎮干部、企業家、招商人員到全國各地學習取經、招商推介、洽談合作;每天都有一家企業在海安開工建設;每天都有一個新的項目在海安落地……
對比海安,安慶如何?
——按部就班的多,敢闖敢拼的少;求穩怕變的多,敢于擔當的少
“制約安慶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在人。”曾經在安慶任職的一位領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安慶有些干部不得力、不出力,一些工作精準度、精細化不夠,沒有見到很好的效果。
時至今日,雖然我們的干部在文明創建、森林防火、抗洪搶險、脫貧攻堅等多場大仗、硬仗中鍛煉了能力、改進了作風、干出了成就,但是在抓經濟發展這個中心任務時,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安慶最近幾年發展挺好的。”“別人有著我們不能比的區位優勢,發展基礎也好。”在采訪中,這樣的話語屢見不鮮。言語中顯現的是“小成即安、小進即滿”的思想;見賢思齊、奮起直追的意識不足,不為發展找出路,只為落后找理由。
“海安的干部是人人參與經濟發展,大家主動要招商,我們呢?你不給哪個部門分配招商任務,那這個部門高興死了。”在海安考察時,迎江區區長章洪海說。
“也忙得很啊!但是怎么忙也忙不到點子上,瞎忙!”太湖縣委書記程志翔告訴記者,很多干部思想不緊繃、能力跟不上,干不到實處。
“很多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因為怕擔責,反復請示上級,工作效率低下。”一位市直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他看來,有些“請示”完全是沒有必要。
“做事拖拖拉拉、疲疲沓沓。”市區一家企業的負責人曾經向記者直言不諱地說,“光打雷不下雨”,“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兩年前就應該享受到的外貿出口政策,為何資金遲遲下不來?項目簽約是需要200畝地,結果項目落地了才被告知只有50畝地?企業因環保問題停產整改,為何還要對之前已經通過的安評和消評反復評審……
今年7月份開始,全市開展“四督四保”“四送一服”經濟發展督查專項行動,在企業反映的訴求中,暴露出了有些干部服務企業意識不強、解決問題方法不多、幫扶企業作風不實等種種問題,這些問題輕則造成項目建設緩慢,重則造成企業利益受損、招商項目無法落地,延誤發展機遇。
“按部就班地完成本職工作,與己無關的事不大過問,沒有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合力和氛圍。”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韋文明在分析我市目前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問題時說,安慶干部爭先進位的意識沒有海安強,不求進只求穩。
事都是人干出來的。當前的安慶,還是求穩的人多,爭先的人少,沒有創造,沒有突破,那么,安慶重振雄風的夢想要何時才能實現?
對標海安,安慶怎么辦?
——創新機制,用好考核“指揮棒”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海安的干部中為何有那么多“拼命三郎”?
我們在他們的考核機制里,找到了答案。
經過多年摸索,海安建立了“成績單+綜合評定”的實績考評機制,分層級“差別化”鑒定干部實績。
對鄉鎮領導班子,海安將重點工作劃分為黨的建設、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科技人才等12個單項杯,開展百分制責任書考核和金、銀、銅單項杯競賽活動。
“干得不好,要把杯交出去,都是分管負責人上臺完成交杯,有壓力,下個月肯定要拼了呀!”海安市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陳昕說,通過創先爭優,‘保二爭一’成為全區機關黨員干部流淌在血液中的價值追求。
除了激勵各鄉鎮比學趕超,對于單項杯、綜合杯考核第4名以后的干部不得提拔,單項工作連續兩年居于倒數兩名的單位,其主要領導必須調整。正向激勵和反向懲罰相結合,幾年下來,“見獎杯就奪”在海安蔚然成風。
而對于機關部門和干部,海安圍繞年初一張“責任狀”、年中一張“推進表”、年末一張“成績單”,全面建立以“成績單考核+綜合考評”為主要形式的干部實績評價體系,加強領導班子和成員動態考察管理,把“成績單”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和獎懲評優的主要依據。
這種量化的考核,讓干好干壞一目了然。2017年,海安市直部門中,得分最高的180分,最低的90分。“你的考核指標超額完成了,整個單位所有同事的年終績效都能受益。”海安市工商聯有關負責人陳杰說。在海安,績效考核一分220塊錢,那么得到180分的單位平均每人就能得到39600塊錢。到了單位內部,再按照每個個人的成績單對獎金進行重新分配,第一名的干部和其他人比獎金就會多。這樣,“見第一就奪”就成了海安干部共識。
“談優談差”是海安的又一項制度創新,運用年度考核結果,對考核排名靠前或增幅較大的“談優”,對考核排名滯后或降幅較大的“談差”。“成績單式的考核,突出干貨,實打實,硬碰硬。”海安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陳錦璜說,今年以來共約談129人次,其中談差46人次。5年來,全市共約談596人次,其中談差193人次。
而海安在選人用人方面的機制,也發揮了推動中心工作的導向性作用。幾年來,海安提拔的副科級干部中,有60%是來自招商引資一線的招商員。
“海安運用一份比較科學、完整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安慶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韋文明說,這是我們此次考察要取的“真經”。
據了解,我市在學習“海安經驗”的基礎上,已經著手對我們的目標績效考核辦法做進一步的修改,重點突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完成情況,突出我們在全省的爭先進位,突出嚴格獎懲。同時,我市將進一步探索研究干部正向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管理考核辦法,從而促進全市廣大干部積極勇于爭先、勇于擔當勇于作為,全力以赴在推動安慶經濟發展中做貢獻。
海安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好的干部作風是最寶貴的生產力,嚴格考核才能落實責任激發動力。
今日的安慶,需要每個干部都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狀態,從現在開始,一刻也不要拖、一時也不要等,攜起手來一起干,以每個人的拼勁、干勁、闖勁、韌勁匯聚起推動安慶趕超跨越、重振雄風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