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茅村整體村莊山環水抱,省道s228線穿村而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村域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34畝,山林918畝,水面950畝。該村結合實際,立足村情,利用舊村部、 舊校舍、荒山荒水等閑置資源,采取“黨組織+公司+基地+農戶”,“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創辦種養結合經營性項目,安置本村群眾和貧困人口就業,實現農戶增收與村集體經濟增收“雙贏”,帶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芭茅村主要負責人介紹,該村注重產業興農,積極探尋助農增收的脫貧新路,大力發展地方特色農業,將“輸血式”扶貧轉化為“造血式”扶貧。芭茅小蔥已注冊地名商標,茶葉、四季蔥、水果為本村三大特色支柱產業。
盤活閑置資源,建立產業項目
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該村全面清理資源閑置,盤活村級閑置資產,整合拋荒耕地、荒山荒水等資源1260畝,采取招商引資、能人領辦、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等方式,篩選市場前景看好,利益聯結高的項目,實行經營管理市場化,堅持以農業發展為主,探索建立項目申報,實施資產增收型、產業帶動型等項目。同時,推動集體經濟項目,實施規;l展,集約開發經營,實現資源變資產,依托自然資源優勢,融入長三角,積極招商引資,先后與安吉白茶如意公司,山東萊西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和旅游觀光現代農業。
破解發展瓶頸,壯大集體產業
為有效破解長期以來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芭茅村以“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總體目標,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該村搭建黨群互聯平臺、整合社會力量,強化黨建引領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思路,探索黨群抱團、產業集群發展新模式,組建芭茅村四季蔥種植合作社、芭茅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芭茅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建設扶貧項目白茶基地、蘋果梨基地,優化集體資源配置,提升集體經濟“造血”功能。“2019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5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6000元。集體產業發展不僅帶動了村經濟收入,同時直接帶動農戶就業收益。”芭茅村主要負責人說道。(王新 劉憶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