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鄧稼先傳》: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信仰
日期:2021-04-28 10:46:28 來源: 點擊:
在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林村一處磚木結構、古樸典雅的徽派建筑門前,一塊年代悠久、筆力遒勁的牌匾——“鐵研山房”,總是靜靜地吸引每一位參觀的黨員、游客駐足。

了解這座山房的故事,可從《鄧稼先傳》開始。學習這段歷史,將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忘我奉獻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重溫這段紅色記憶,將一批又一批科學家們負重前行、忘我奉獻、勇攀高峰的精神激蕩在我們心中。

“為人當如松風那樣清朗,似水月那般明潔”。興家與強國相統一,是習近平家風家教重要論述的理論特色。在踏上選調生基層工作之路的第一天,我就深刻感受到這句話蘊含的力量。兩鄧指的是清代書法大家、金石篆刻鼻祖鄧石如和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氫彈原子彈的奠基人開拓者鄧稼先,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六世祖孫的關系,因為他們都出生在這個地方,所以稱之為“兩鄧”故居。鄧家人一生淡泊名利,從不以權威自居,老院中還懸掛著“松風水月”四個大字。這是鄧稼先的父親所掛,以此橫幅提醒自己與家人,為人當如松風那樣清朗,似水月那般明潔。剛剛工作的我們也應如此,“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的瑣碎復雜需要我們理清頭緒,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夠歷練黨員干部的本領,要如松風水月清朗明潔,調整心態,接受鍛煉,學以致用。
“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求學報國是鄧稼先一生延綿不斷的動力。1950年拿到博士學位,他只用了兩年半時間,在拿到博士學位的所有人中,鄧稼先的年紀最小,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學位以后,他的導師、同學、親戚、朋友都勸他不要回國了,原因是美國的生活水平比中國好得多,但是他毅然決然地登上了回國的輪船。那時候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極其落后,連一臺像樣的計算機也沒有,大部分數據都是用算盤和計算尺推演出來的,工作量非常大,用過的稿紙用麻袋裝起來直頂天花板。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是憑著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僅僅用了5年時間,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原子彈爆炸以后,我們沒有就此止步,而是乘勢而上繼續氫彈的研究工作。1967年6月17日,我國的氫彈爆炸成功了。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前蘇聯用了4年,而我們的國家僅用了2年零8個月,創造了世界奇跡。這奇跡讓我堅信: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要心懷愛國之心,以身報壯國之志。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羅布泊上空炸出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那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信號,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一夫振臂,萬夫攻關,鄧稼先和他的親密戰友,用生命的燈盞點燃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夢想,用堅挺的脊梁撐起巍巍昆侖,用滿腔熱血澆鑄著共和國強盛的根基。
作為“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將才智、精力、榮譽甚至生命,全部獻給了中國的核事業,將對父母、妻子和兒女的愛化為對國家、民族的大愛。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鄧稼先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在大漠奮斗了28年,直到解密,他才被眾人所知,但就在這時,他的生命卻進入了倒計時。鄧稼先在醫院共住了363天,在這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從每天一針發展到每小時一針,最后全身流血而亡。生而有涯、精神無涯,盡管他離開我們已經35年了,但他的精神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奮勇前進!

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感謝黨的正確領導,感謝老一輩科學家為國防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讓我們在偉大歷史人物、革命先輩、英雄模范的人生故事中感受紅色信念,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ㄗ澹簭堥 審稿:查菊菊)
上一篇:【黨史學習教育】五橫鄉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場舞比賽
下一篇:【黨史學習教育】黨史知識聲聲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