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林村: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畫卷”
日期:2021-11-26 11:42:18 來源: 點擊:
近日,天氣晴朗,在宜秀區五橫鄉白林村的白茶基地,工人們正對新載的茶樹苗進行管護工作。
早在2014年建檔立卡之初,白林村就將茶產業作為“一村一品”主導產業抓在手上,開辟茶園近百畝,經過三年大力發展,村級集體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于2017年實現了村出列戶脫貧。
近年,白林村不僅擴建獅山茶園300畝,還新建生態白茶基地80畝,一頭連起了村民的“錢袋子”,一頭連起了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村民徐玉蓮在白茶基地務工有兩個月,每天做半天。半天的收入有40塊錢,這讓她很是高興。
據了解,原來茶山不僅道路崎嶇,行走不便,而且每逢暴雨,雨水沿山勢匯聚,沖下的淤泥便在低洼的地方造成了堆積,對茶葉造成損傷。為此,村兩委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會商,并在駐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幫助下申請了項目資金,于今年對白茶基地進行了提升工程,完善白茶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采茶的水泥步道和建設了排水渠。
白林村已脫貧戶楊積蘭有2畝左右的茶園在山上,水泥臺階穿過茶樹,向山上延伸,直通她的茶園。
楊積蘭說:“以前采茶要穿過草窠,腿經常被劃傷,現在我們來菜茶不刺不刮,走路也很方便。”
在村兩委以及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努力下,約計350米的排水渠也已修成,為白茶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白林村黨總支副書記楊冬梅說:“這個水渠建成以后,就是遇上再極端的天氣,山上的山洪水都可以很通暢的流到山下來。這個水渠連接池塘,水流下來后可以在池塘進行儲蓄,對以后農田的灌溉都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此外,白林村立足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動安徽省龍云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落戶白林村投資興業,發展田園生態綜合體,帶動近郊采摘、休閑、觀光、體驗、旅游等第三產業飛速發展。
在白林村火龍果種植基地,工人們忙著給火龍果施肥。據基地負責人吳越忠介紹,利用白林村的地理環境、水源好等資源優勢,種植出的火龍果也特別甘甜多汁。
近年來,白林村以“村集體+企業+農戶”的模式,新建12畝火龍果溫控大棚入股安徽省龍云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每年村享有固定分紅,不僅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也給周邊的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使群眾增收有保障。
吳越忠說:“火龍果是跟村里合作的一個項目,總共面積有三十余畝,每年給村里面的分紅以及上交管理費,大概在7萬多塊錢左右。同時我們帶動了周邊的脫貧戶和群眾 ,增加他們的收入,其中脫貧戶固定的有兩個人 ,他們每年增加收入一萬元。另外的是臨時工,他們每年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
對基地周邊的村民來說,這片基地生長的不止是火龍果,還有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林村在實現村級集體收入的同時,還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斷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大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打造宜人宜居的白林村。
白林村的鄧沖水庫灌溉渠因年久失修影響農田灌溉,駐村鄉村振興工作隊與村兩委主動作為,借助項目資金130萬元,對鄧沖水庫灌溉渠進行整治工作,確保村內農田灌溉用水暢通。
“溝渠全場950米,對沿途4個當家塘清淤護砌。給8個村民組1100畝農田解決了灌溉難題。”白林村黨總支副書記楊冬梅說。
在白林村東風組鄧沖水庫灌溉渠的修繕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攪拌混泥土、挖渠道,一片繁忙的景象。組長楊傳明告訴記者,當村民得知村里修繕水渠,都積極響應,大力支持,家家戶戶自發地參與到清理渠道的工作中。
“當得知村里修繕這個水渠,我們非常的高興,因為這個水渠對我們100多畝的田地 的灌溉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楊傳明說。
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白林村依托兩鄧故居走“以農促旅、以旅促進農,以農旅融合”的發展路徑,昔日的“貧困村”蝶變為的“美麗村”、“先鋒村”,目前村村內37個村民組水泥路實現組組通,建成美麗鄉村示范點三個,尤其先鋒村民組,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
70多歲的楊友旺說起白林村這些年的些變化,樂得合不攏嘴,“村集體經濟收入也越來越多,人居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我們這些老百姓真是打心眼里高興。”
鄉村振興的難度一點也不亞于脫貧攻堅,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黨員干部發揚實干苦干精神,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用責任與擔當回答好“鄉村振興”這道“時代考題”。
白林村黨總支書記楊忠紅說:“站在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征程上,我們將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檢測脫貧戶穩定脫貧,防止脫貧戶返貧。通過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結合我村實際發展各個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收。讓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顯著提高。”(撰稿:周舫 審核:方華)
上一篇:五橫鄉:聚力黨建賦能鄉村“五大振興”
下一篇:五橫鄉:凝聚黨建“三力”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