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安慶市殘聯舉辦了一場殘疾人網絡直播大賽。會場設立了殘疾人才藝作品展示區,其中聶二霞的剪紙藝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深深地吸引了眾多的觀眾。
當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生活才能產生藝術。
聶二霞就是把藝術貫穿到生活中一位平凡的人,所以她的生活有藝術感,有藝術品味。
那是一個偶然機會,我無意中發現“安慶市民間藝術家交流群”中,發了一件《清明上河圖》藝術品,長6米,寬0.8米,讓我注視已久,欽佩不已。
原來,這幅藝術品出自聶二霞之手,耗時四年時間,一針一線刺繡而成的。更讓人感動的還是聶二霞是一位重度殘疾人。
她幼時因骨骼發育不全,落下終身殘疾,其身高永遠停留在10歲的狀態。一位漂亮、天真、純正的少年女孩,從此,心里布下了一片陰影。面對窘迫的家庭環境和無可奈何的人生,她從小就跟著媽媽學做繡花鞋織毛衣。她對手工制作也特別感興趣。一到家鄉的集鎮上見到有賣十字繡的,就買幾幅小圖在家里慢慢地學著繡,漸漸地熟能生巧。她還說,小時候,過年了,總愛看爸爸剪的窗花和門楣,貼在上面很美,非常喜歡,后來,還跟爸爸學會了剪“喜”字。
父母是聶二霞的藝術啟蒙老師。在父母的啟發教導下,她學會了繡花鞋,織毛衣,剪喜字和窗花,這為她今后的藝術生涯邁開了可喜的一步。
學問學問,邊學邊問。聶二霞的好學好問,促使她的藝術技法不斷提升,藝術境界不斷跨入新天地。
上一次,我陪同記者到她那兒采訪時,聶二霞與我一見面,就迫不及待地問我:“朱主任,一位剪紙大師對我說,書法與剪紙有著一樣的道理,是嗎?”當時,我啞口無言。幼時,我也剪過“喜”字,可是,對于“剪紙”與“書法”的關系從未思考過。
她見我沒有及時回答,轉身到屋里拿出她的剪紙作品給我看。我邊看邊思考:這些作品與國內剪紙大家相比,卻有一種毛糙糙的感覺。這種感覺立即引起我對剪紙與書法的思考。
于是,我說:“剪紙作品與書法作品其實是有共性的。首先,你手中的剪刀就是毛筆,剪刀劃過的地方,所留下的痕跡,就是書法的線條。尤其輕重急緩與絞轉要熟練精到。作品才能表現出美的感覺。比如,這幅“平安花瓶”的外面弧線要飽滿圓潤,內部線條交接處,要絞轉圓活。這樣剪出的作品才能刀法圓活,線條圓潤生動,整幅作品才能顯示出生機。
當時,聶二霞聽得很認真,連連點頭稱道。打那以后,聶二霞常常在網上邊學邊問。后來,她告訴我,在網上結識了一位剪紙大師,讓她學會了剪紙。
一個傍晚,聶二霞突然在微信上發來幾幅剪紙作品圖片。她問我:“朱老師這印章蓋在上面很好看,怎么弄才好看,我不懂。”于是,她又發來自己找人刻的兩枚印章。
我認真地看了之后,說這印章不行。因為藝術作品的印章,要有金石味,而不是生活中常用的私章。我為她剪紙印章提了個建議,并叫篆刻朋友免費為她刻了幾枚。她收到后,甚是感激。
聶二霞身殘志堅,她的藝術作品漸臻佳境,使我深受感動。今天,她手工編織鞋及其他生活用品在國內受到人們的青睞,得到了業內人士認可和平民百姓的喜愛,從而也影響帶動了周圍人群,大家通過手工編織實現創業就業。
做學問就是這樣邊學邊問。我相信聶二霞在她的藝術生活中將學問做得更深,為自己的生活添上藝術之花。(撰稿:朱丙夫 審核:王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