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管子·治國第四十八》篇有這么一句話:“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這段話從字面去理解好理解,管仲后面又有這么一句話:“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鄉并且重視自己的產業,這樣就能服從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統治。百姓貧窮就不安心生活在家鄉,并且輕視自家的產業,就敢于冒犯官吏違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違犯法令就難以統治了。所以太平無事的國家中(百姓)長久富裕,動亂多事的國家中(百姓)長久貧窮。因此,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必須首先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后(才能)統治他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理論和實踐進一步發展。以物質為基礎的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內容。然而,僅有物質生活的富裕,這種富裕與現代文明是相背離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社會價值標準,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認識共同富裕的價值,堅定不移地推進共同富裕,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十大報告同時又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共同富裕的主要內容。
一、精神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時強調,“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鄧小平指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他認為,物質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質的提高,這幾方面有機結合,才能構成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鮮明特征。
鄧小平在談到小康目標時,用的是"小康社會",也就是說小康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綜合概念。同樣,我們認為共同富裕也不單是一個物質上富裕的問題,而是一個包含物質生活在內的、體現社會成員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內的綜合概念。也只有從這樣的高度去認識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稱得上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目標。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邏輯關系的。物質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人們精神生活的充實、社會生活的協調必須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富裕上,如果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所謂的道德、理想就難以得到切實保障。"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會向精神生活發展。鄧小平說:"物質是基礎,人民的物質生活好起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會有大變化。"物質生活是基礎,但物質生活并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內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單指物質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是一個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問題。事實上,在人們的物質生活豐裕以后,精神生活將成為決定人們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個關鍵因素。一方面,物質生活的富裕必須有賴于精神生活的指導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擁有閑暇時間將成為富裕生活的一個顯著標志,如果沒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閑暇時間不僅無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為滋生惰性、產生新的社會問題的溫床。
精神富裕的價值,不只是它和物質富裕是互相聯系、制約的,而且社會主義精神富裕是社會主義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談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時,通常主要指該國政治、經濟、科技等實力的總和。但社會的發展日益表明,一國的精神凝聚力也應當是其國力的重要組成因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力量不行,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一個發展的民族,總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意志。江澤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還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彰顯
新征程上,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促進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作為永恒課題,才能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才能贏得民心、贏得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帶領人民艱苦奮斗、不懈奮斗,旨在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面向未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樣、多元、多維,我們要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不斷實現民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斷讓民眾精神生活邁上新臺階。
(二)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一個基本目標,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特征,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突出體現。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資本主義社會無法避免貧富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社會就是要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嶄新階段,是物質財富不斷豐富,人民精神境界不斷提高的社會。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發達起來,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巨大優越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兩種相互聯系的偉大成果,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兩個密切相關的組成部分。一方面,精神文明的發展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經濟建設搞好了,生產力發達了,精神文明建設才有更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并非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個社會缺少精神文明,這個社會就是畸形的。實踐證明,兩個文明緊密聯系而又有各自的發展規律,它們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是以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社會。人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多層次的,既有物質的需求,又有精神的需求。因此,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促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必須始終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必須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
(三)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
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就是推進我國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就是統籌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所以,實現中國夢,是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險,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我們原來在山腳下,現在經過努力來到了半山腰,正在向山頂發起沖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越接近山頂空氣越稀薄,越考驗人的意志品質。我們要牢記三個務必,二十大報告講堅持歷史自信,把握歷史主動。我們堅信在過去100年贏得偉大勝利榮光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建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宜秀區委黨校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