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雖小,作用不少。宜秀區楊橋鎮引導農戶以家庭為陣地、以庭院為載體,發展庭院種植、生產生活服務等鄉村特色產業,讓農家小院的“菜籃子”“果園子”變成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方寸地成增收園
12月9日,楊橋鎮余灣村,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里,紅彤彤的橘子綴滿枝頭。家家戶戶忙著采摘果實。橘子一體化銷售中心工作人員,則開著小貨車挨家挨戶上門收購。
“院子里這幾分地以前一直閑置,自從鎮村干部幫我們規劃了院子,在庭院栽種橘子,顯得整潔多了,一年還有5000多元的收入。”村民徐榮貴說。“我們種橘子不愁銷路,由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分揀、統一包裝。”在鎮村的幫助下,他對院子內外、房前屋后的土地進行了整理,種下合作社提供的橘子樹,實現在家門口增收。
余灣村地處山與湖之間,地形不平整,閑置土地分布廣、零碎分散,無論是農戶房前屋后的,還是河沿、村道、溝渠邊的,都難以集中形成用地規模。為此,該村從農戶手中集中流轉閑置土地租賃給合作社,合作社指導農戶在房前屋后和路邊栽種橘子,為農戶提供統一的果苗供應、技術指導、回收銷售。
合作社成熟的種植技術和完備的供銷渠道,打消了村民顧慮,很快,周邊農戶先后在自家庭院開始了橘子種植。“小巧的‘庭院經濟’有著不小的助農增收空間。只要找對路子,一個個小庭院就是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余灣村黨支部書記余帥說。
庭院美促鄉村美
鄉村美不美,事關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事關鄉村振興的底色和成色。“庭院經濟”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促進了就業創業,也美化了鄉村環境。
過去,楊橋鎮的部分村組道路不是枯枝敗葉就是秸稈、垃圾,還有一些村民由于場地受限,把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雜物堆放在房前屋后,長年累積嚴重影響村容村貌。
針對這類現象,楊橋鎮將“庭院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融為一體,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相結合,對農戶庭院門前實行統一規劃、集中開發,引導農戶在門前種植綠色有機蔬菜、露天觀賞類花卉等,打造綠色庭院。在“庭院經濟”的示范引導下,村民逐步形成美化庭院的意識。如今的庭院,美觀整潔、綠意盎然。
此外,楊橋鎮以發展“庭院經濟”為契機,積極開展“美麗庭院”評選活動,對環境優美、整潔有序的庭院給予表揚和獎勵,激發村民參與院落環境美化和治理的積極性,以家庭“小風景”涵養鄉風“大文明”,構建“一戶庭院一處景,家家景色皆美麗”的美好生活圖景。
小庭院藏大潛力
盤活“一畝三分地”,“接二連三”出效益。如今的楊橋鎮,家園變游園、民舍變客舍、農區變景區,打造出集采摘、游玩、垂釣等于一體的“假期經濟”,加快實現鄉村產業發展,助力全域振興。
每逢假期,余灣“徽姑娘”農家樂一條街的大塘人家農家樂負責人謝秀珍就很忙,農家院改造的農家樂人氣十足,假期一天要接待500多人。據謝秀珍介紹,楊橋鎮距離安慶市區不遠,轄區內有烏龍溪景區、靈山石樹和鮑沖湖景區,加上這些年村莊人居環境建設搞得好、大棚果蔬采摘業發展快,前來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游客們經常到我家的庭院歇腳喝茶,到了飯點在庭院里的小菜園摘一些無公害蔬菜,給他們炒上幾盤農家小菜,臨走的時候還會帶一些本地的農特產品。”
至今年12月,余灣“徽姑娘”農家樂一條街發展到現在已有14家農家樂,其中大多數農家樂年收入在300萬元以上。
(全媒體記者 何飛 通訊員 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