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硬化了,村莊綠化了,環境也美化了……現在每天出門,人的心情都變好了。”5月11日,談及一個更美麗的鄉村給自己帶來了什么時,大楓社區葉莊組馬文術說。
近年來,宜秀區白澤湖鄉大楓社區以鄉村風貌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為抓手,“內外兼修”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一幅幅村容整潔、文明和諧、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圖景在安慶城東躍然呈現。
打造鄉村“外在美”
“以前我們運送農具和物資全靠人拉板車,現在水泥路鋪到家門口,太方便了。”作為種糧人,家住大楓社區官塘組的王貴發,對于基礎設施的改善,感受最為明顯。
大楓社區2008年由三村合并,存在“一大三多”的特點:面積大,人口多,事務多,矛盾多,集體經濟落后,特別是轄區內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大楓社區精心謀劃,強抓基礎設施項目,積極爭取各類財政資金用于拓寬道路、硬化巷道、興修產業路等,不斷改善鄉村群眾出行條件,為轄內群眾實現“致富夢”打下扎實基礎。
打造鄉村“外在美”,不僅要修繕道路,還要提升人居環境。近年來,大楓社區廣泛動員居民參與拆除斷壁殘垣、廢棄畜禽圈舍,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在各居民組內分發垃圾桶,將保護環境衛生寫入村規民約,開展美麗庭院評比等,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楓社區建成文化廣場4個,拓寬修建汪莊、團結、汪塘、小灣等居民組道路路基硬化,自來水入戶全覆蓋,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電力、電信網絡全部實行更新換代,居民的通電通信需求得到極大滿足;轄內主要道路、重要公共場所以及存在安全隱患地段均安裝路燈,轄內“雪亮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
提升鄉村“內在美”
夜幕降臨,大楓社區的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等開始熱鬧起來,村民們唱歌、跳舞、打乒乓……這是大楓社區群眾新生活的一個縮影,也是大楓社區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的和諧音符。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抓住鄉風文明建設,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大楓社區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堅持以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導向,推動鄉村文化服務、文化供給結構逐步優化升級,按照有隊伍、有陣地、有活動、有傳承、有保障的“五有”標準,高標準建設農家書屋、村民文化活動室、村民文化廣場等文化惠民工程。
鄉村美,不僅要美環境,還要美心靈。大楓社區大力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群眾思想道德建設。從倡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抵制違法低俗行為、大興移風易俗之風,到保護傳承優良傳統,讓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理念在村里蔚然成風……大楓社區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此外,大楓社區還組建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應急小分隊,推進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提升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圍繞鄉村振興、人居環境等重點工作,大楓社區通過開展農家書屋閱讀、科普宣教、“留守兒童課堂”等活動持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推動鄉村產業興
近年來,大楓社區結合水資源,在產業發展上做文章,走科技之路,建設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積極引進高質量、高效益的產業項目,打造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發展集體經濟。
該社區依托華中農業大學技術指導,引進龍溪生態公司落戶,建設工廠化水跑道養魚基地,推進綠色生態、高密度養殖,智慧水產及尾水治理等先進模式,跑道養魚年畝產突破10萬斤;依托中國水產科學院技術指導,引進中健農國際生態環境科技發展(深圳)有限公司落戶,采用數字化智能設備進行澳洲淡水龍蝦魚苗繁育,年產量3000萬尾優質苗種;引進安慶山泉水生蔬菜研究所,推廣自然水面無土種植農作物技術,因地制宜,以農治水,以水富農,把污水變成凈水,把水面變成田野,建成百畝水生蔬菜種植基地,畝產值達2萬元以上。
從村容村貌、鄉風文明到特色農業,大楓社區美麗鄉村的魅力不斷迸發,生活在這兒的人們正朝著更美好的未來奔跑。
來源:安慶新聞網(全媒體記者 何飛 通訊員 唐慧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