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秀區大龍山鎮永林社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基點,以提升志愿服務水平為發力點,搭建起“黨支部、網格長、網格員、志愿者”多角度志愿服務平臺,全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用心用情為幸福“加碼”。
夯基固本,強化陣地建設。整合轄區現有服務資源,形成設有理論宣傳室等五大功能室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室內外陣地建設相結合的方式,將農家書屋和法治文化長廊作為一內一外兩大文明實踐主陣地,按照“六有”標準,科學規劃功能布局。農家書屋內藏書量達千余冊,內容包含農技、人文等多個領域,同時配備新媒體設備和科學器材,常態化提供周末課堂、科普宣傳等延伸服務。法治文化長廊周邊,配有休閑文化廣場,聲樂、舞蹈、籃球等健身娛樂活動得以展開。
創新隊伍,擦亮志愿品牌。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制度化的目標,社區兩委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同時充分吸納轄區黨員、文化人才、“五老”人員、大學生、熱心群眾等群體,組建成理論宣講、關愛救助、環境保護、文化體育、綜合服務等多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分隊,形成“總+分”的服務架構。今年以來,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各志愿分隊共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30余次,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事情12件,服務人群800余人。
豐富活動,提升服務質效。探索以“講、幫、樂”為主要實踐形式,多措并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講”是以講座、培訓、入戶等方式向轄區居民群眾宣講理論政策,倡樹文化道德,讓黨的理論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幫”是采取上門走訪、心理疏導、關愛救助等方式,協調家庭鄰里關系,關心關愛困難家庭、脫貧人口、孤殘老人等,培育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社會風尚;“樂”是堅持“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圍繞中華傳統節日,在活動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