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2月入選“115”鄉村振興示范工程省鄉村振興示范鎮創建名單以來,宜秀區五橫鄉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優惠的招商政策,不斷完善鄉村基礎功能,打造生態旅游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鄉村更富裕
在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優質企業方面,五橫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多渠道收集招商信息,主動接洽招商引資項目,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緊盯上級政策動向,找準突破點和結合點,推進“內搭平臺、外聯老鄉”,加強與五橫籍在外企業家和高端人才聯系,積極引導各地企業與鄉農產品供應商簽訂特色產品銷售意向合同。
同時,該鄉立足特色產業,拓展致富渠道,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楊亭村致力于景區打造做好“茶”文章,依托3000畝村級集體林場,興建有機茶園,生產的“龍山野茶”已獲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稱號;五橫社區增建6400平方的蘑菇大棚和烘干、包裝、展示一體化車間,形成具備菌菇種植、菌菇加工、科研示范等功能的蘑菇產業園區;“金虎山”粉絲進行產業升級,提升包裝打造“七彩”粉絲品牌,拓寬銷路;白林村以蔬菜大棚為載體,以小艷椒種植為主體,探索多種農作物,結合兩鄧故居,打造“紅色旅游+綠色采摘”新型發展模式;曰公社區探索開展校地合作,掛牌“安慶市鄉村振興學院培訓基地”,簽訂合作協議,目前,曰公社區鄉村振興培訓基地一期已接待各類培訓200余人次。
此外,為推進農旅融合,該鄉緊緊圍繞“建設美麗生態五橫鄉 打造秀美宜居鄉村”的目標,以“紅、綠”為主線,依托村居轄區內“茶、果、花、林”等優勢資源,著力打造“集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為一體的農旅發展項目,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經濟附加值,創建了“龍山野茶”等區域品牌,促進特色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帶動貧困群眾致富增收。
生態更美鄉村更宜居
近幾年,五橫鄉大力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垃圾處理,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創建“文明積分”治理模式。結合每月“黨員活動日+”組織黨員干部參與美化凈化環境工作中來,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同時,該鄉積極加強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家餐廳,采摘旅游,精品民宿等生態旅游項目,推進楊亭村與浙江安吉魯家村結對共建,打造踐行“兩山理論”示范區;以鄧稼先紅色經典景區為抓手,融入一大會址、南湖紀念館等長三角紅色旅游路線,打造鄉村旅游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招商引進龍云莊園入駐,以人們對鄉村田園詩意生活的向往為切入點,不斷推進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新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景區與農業相結合,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經濟發展。
該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措并舉開展林長制宣傳工作,各村(社區)建立村組林長制網格化管理體系,設立網格長、護林卡點、護林員、視頻管控,分別與“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員”無縫對接,分工明確。林長制實施以來,累計流轉山場面積3600余畝,投入資金超億元,老百姓通過林地流轉、入股分紅和勞務收入等獲得收益,林農正逐步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一質的變化。
民風淳樸鄉村更文明
“風俗,天下之大事也”。五橫鄉是“四體皆精、千年一人”書法大師鄧石如、“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家鄉,鄧氏家風深深影響著五橫人民……為利用寶貴的文化財富,五橫鄉黨委政府注重引導本土書畫家開展公益授課,打造“書畫進校園”品牌活動,同時結合農民春晚,連續舉辦三屆“鄧石如書畫節”品牌文化活動;著力“凝聚紅色力量,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挖掘和傳承特色地域文化,利用鄧稼先故居紅色陣地,整合花溪茶谷、鄧石如墓等景點,精心打造紅色研學線路,吸引5萬多黨員干部前來調研學習;鼓勵愛好文藝、能歌善舞的群眾組織農民文藝演出隊定期進行演出;結合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等工作,設計制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講文明樹新風”文化墻。
同時,該鄉常態化組織開展“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婦”等系列評選活動,積極引導全鄉村民積極參與美麗家園建設,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聚焦“兩鄧”故居紅色元素 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新窗口”,感受文化底蘊、書香氣息。
此外,該鄉建立鄉、村(社區)兩級干部包片、包組責任制、群眾“門前三包”責任制度,完善《村規民約》,明確各自責任和義務;推行黨員承諾制,結合每月“黨員活動日+”活動組織黨員干部齊動手大搞美化凈化環境義務勞動,動員群眾做美麗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建設綜合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窗口式、網絡式的社會治理服務,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遏制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來源:安慶新聞網(全媒體記者 何飛 通訊員 張佳)